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明代齐云山道教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6 06:00

  本文选题:明代 + 齐云山 ; 参考:《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文以齐云山道教史的发展特征为切入点,结合中国道教史的脉络和齐云山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在充分研读《齐云山志》并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利用历史学、文献学、宗教学、文学以及社会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齐云山道教科仪的基本内容和齐云山道教的总体特征,详细阐述齐云山道教在明代发展的盛况,并从徽州民俗文化和中国传统“孝”、“和”文化的角度,分析齐云山道教对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论文第一章概述齐云山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特点以及明代的道教政策。地理环境是区域文化形成的必要条件,明代皇帝崇奉道教是齐云山道教兴盛的重要原因,而新安理学盛行的儒风是齐云山三教融合和“文士宗教”形成的有利因素。第二章详细阐述明代齐云山道教的兴盛原因及表现。齐云山道教肇始于唐宋时期,后在民间玄帝、财神和忠义神信仰的基础上,齐云山道教信仰的影响不断扩大。由于下层普通民众对自然灾害的无力抵抗和民众求子的夙愿,齐云山玄帝在民间拥有广泛的信仰团体,加上嘉靖皇帝在齐云山求子成功后,该山的道教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除了皇室的敕封和赏赐外,齐云山还有“江南小武当”之称。第三章论述齐云山道教的文化特征。从齐云山的宫观文化和道士修为来看,齐云山道教具有三教融合的特征;从齐云山道士的生平历史和道教洞天福地所扮演的角色来看,齐云山道教具有浓厚的“文士宗教”特点。第四章分析齐云山道教对后世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齐云山香会和文学艺术方面。本文认为,齐云山道教在民间信众广泛,影响深远,尤其在清代,齐云山朝山进香活动甚为流行,体现出道教与民间信仰不断融合的特点。时至今日,进香活动仍在保留。齐云山留下了大量明代的摩崖石刻、碑刻、诗文、道教宫观建筑群以及道教音乐和道场,这些历史遗存对当今文学艺术、建筑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价值。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Qi Yunshan Taoist history and the unique natur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Qiyunshan Taoism , the paper reveals the basic contents of Qiyunshan Taoism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oism in the Ming Dynasty . In chapter 1 ,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Qiyunshan Taoism has a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Anhui culture .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9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卫国;吴光辉;吕健君;;钟情齐云山的N个理由[J];度假旅游;2007年Z2期

2 ;无双胜景——齐云山[J];风景名胜;2007年09期

3 李方华;;问道齐云山[J];绿色视野;2013年05期

4 俞志成;;齐云山散记[J];江淮;2009年03期

5 张玉生;;人间仙境齐云山[J];山西老年;2009年01期

6 徐时仪;;江南第一名山齐云山[J];文史知识;1994年05期

7 胡立之;黄力群;吕健君;;天开灵秀齐云山[J];风景名胜;2002年04期

8 袁志鸿;关于齐云山道教情况的调查[J];中国道教;1992年04期

9 阿友;;齐云山上女挑夫[J];百姓生活;2012年04期

10 陈耀庭;加强道教教义思想的研究 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时代——从《病科学》说起[J];中国道教;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志华;;新世纪道教研究展望[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王宜峨;;从美国《道教与中国艺术展》谈谈对道教研究的展望[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萧霁虹;;倾听自然:云南道教成因的另类解读[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1年

4 黄至安;;道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的探讨[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陈耀庭;;道教教义创建和发展过程的四次变化——各家对东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和金元时期的道教教义变化论说的综述[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詹石窗;;道教哲学新论[A];三生万物——老子思想论文集[C];2003年

7 贾英哲;;道教在哈尔滨地区的传播[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8 刘永明;;敦煌道教的世俗化之路——道教向具注历日的渗透[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9 袁志鸿;;继承道统 面对现实 寻求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郑志平;;弘道扬教 任重道远——对21世纪道教发展的冷峻思考[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卫国;齐云山旅游节点建设日新月异[N];黄山日报;2010年

2 刘仲宇;“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是肯定道教吗[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记者 新兰 通讯员 孙f ;西北地区道教历史与现状研究结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李利安 西北大学;再现西北道教历史面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田垣;关于鲁迅名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争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6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院教授 牟钟鉴;发挥道教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积极作用[N];中国民族报;2012年

7 邓国均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道教研究的地域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周珊珊 浙江大学哲学系;道、学、术双向互动中的道教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樊光春;方志文献在西北道教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北京大学哲学系 王宗昱;从文献学向史学的转变:塑造新的道教史形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英;道教南传及其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谋寅;道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蔡华;道教与彝族传统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周勇;道教与政治关系论[D];四川大学;2001年

5 吕有云;道教政治管理之道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胡昌升;道教治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7 林西朗;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刘敏;道教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唐怡;道教戒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钟玉英;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与社会分层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玉玲;明代齐云山道教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

2 白雪春;唐代道教管理制度探析[D];西南大学;2007年

3 赵艳;道教“六丁六甲”神真图像研究及其创新设计[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4 孟燕静;《周氏冥通,

本文编号:18957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8957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c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