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脉”传说的权力控制与文化重构——以镇江“秦始皇断龙脉”的传说为例
本文选题:秦始皇断龙脉 + 镇江 ; 参考:《中华文化论坛》2013年06期
【摘要】:民间传说以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中心点来增加其可信性。但是,其表达的重点更多在于投射民众生活、民间价值观念的"能指历史性"。在秦始皇断镇江龙脉的传说中,秦始皇具体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两类:一是"击破长陇"(丹徒)、"击北冈截其道"(丹阳)等对"神圣空间"的直接破坏;二是给"神圣空间"改以卑贱的地名:"朱方"改为"丹徒"、"瑞山"改为"W山"、"云阳"改为"曲阿"等形式上的贬损来毁其地脉、泄其王气。这些传说在镇江历代地方文献中的反复转引与叙述表达的并非仅仅是对本地地名、山名的解释性功能,而更多是以传说作为历史记忆的媒介,影射传统皇权对地域文化的权力控制与地方对自我传统维护与重构的深刻隐喻。
[Abstract]:Folklore increases its credibility by focusing on specific historical events and historical figures. However, the emphasis of its expression lies in projecting the "signifier history" of people's life and folk values. In the legend of Qin Shihuang breaking Zhenjiang Dragon vein, the measures taken by Qin Shihuang are mainly of two kinds: one is the direct destruction of "sacred space" by "breaking Changlong" (Dantuo), "striking Bei Gang to intercept the Dao" (Danyang), and so on; The second is to change the "sacred space" to mean place names: "Zhu Fang" to "Dantun", "Ruishan" to "W Mountain", "Yunyang" to "Qua" and other formal derogatory words to destroy their local veins and to vent their king's spirit. The repeated citations and narration of these legends in the local literature of Zhenjiang did not only express the explanatory function of local place names and mountain names, but also used legends as a medium of historical memory. It insinuates the power control of traditional imperial power over regional culture and the profound metaphor of local preserv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self-tradition.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江苏大学文法学院;
【分类号】:B992.4;G1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万陆;中国风水文化源流论[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2 刘永华;;风水:一个社会文化史的诠释[J];读书;2007年12期
3 韩格平;《京口记》残句辑注[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7年03期
4 小田;;民间传说的社会史内涵——以一个江南市镇的成长历程为依托[J];河北学刊;2006年01期
5 王育武;;《山海经》与风水的山岳崇拜[J];华中建筑;2007年06期
6 陈春声,陈树良;乡村故事与社区历史的建构——以东凤村陈氏为例兼论传统乡村社会的“历史记忆”[J];历史研究;2003年05期
7 万建中;民间传说的虚构与真实[J];民族艺术;2005年03期
8 张承宗,李家钊;秦始皇东巡会稽与江南运河的开凿[J];浙江学刊;1999年06期
9 赵世瑜;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史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霞;;最后的风流——浅析《聊斋志异》的文言选择[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窦存芳;;民族地区实现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之探讨——加快发展和壮大民族地区民俗文化力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3 冯广宏;;禹生西羌广柔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马宁;;羌族成年礼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5 朱翠容;;论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6 万德权;陈兴亮;;藏族传统体育起源发展与宗教文化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7 曹月如;;从祖荫之下到宗教超市——冀中农村宗教变迁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8 曹月如;;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研究路径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9 何泉;刘加平;吕小辉;;基于洁净观的藏族居住空间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1期
10 户晓辉;;中国传统节日与现代性的时间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齐;;《五岳真形图》的成立——以南岳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呼致伟;;解读七夕[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3 王明珂;;中国古代考古惊人发现的历史人类学研究[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东亚古代文化的交流”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4 孙信茹;朱凌飞;;都市中的“媒介仪式”——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媒介传播研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5 刘敏;;村落仪式的传承与嬗变——可邑村阿细跳月的传播现象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谭晓霞;;现代背景下的八宝镇巫术现状浅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7 黄汉忠;;汕尾市滨海民俗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8 陈巍巍;;闽台民间信仰中神圣性的构建——以保生大帝信仰为例[A];谱牒研究与五缘文化[C];2008年
9 周松青;;群体性事件社会动员的动力机制探析[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尉富国;;西部大开发与右江流域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A];历史的启示——右江流域民族历史文化与经济开发研讨会暨广西历史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熊文;新地缘政治经济框架的建模与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刘秋芝;口头表演与文化阐释[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艾娟;知青集体记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立扬;对鄂伦春“古伦木沓”节中音乐文化展演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郑伟;民间传统体育赛事对乡镇、街道(社区)和谐发展的促进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邢玉梅;鲁迅与民俗文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郑宇;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董云香;先秦节庆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颖;《常语寻源》及其所辑释民俗语汇和俗语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解晓旭;《常谈S堋芳捌涿袼子锘愫退子锎恃芯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郭莲纯;语文教育中的民俗文化渗透[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汪永奇;广告影像批评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世瑜,杜正贞;太阳生日:东南沿海地区对崇祯之死的历史记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2 石峰;在历史、文化与权力网络中的妇女——读萧凤霞“妇女何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叶春生;从龙母故事看民间文学传统与现代的关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户华为;虚构与真实——民间传说、历史记忆与社会史“知识考古”[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5 科大卫,刘志伟;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J];历史研究;2000年03期
6 赵世瑜,张宏艳;黑山会的故事:明清宦官政治与民间社会[J];历史研究;2000年04期
7 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J];历史研究;2001年05期
8 陈春声,陈树良;乡村故事与社区历史的建构——以东凤村陈氏为例兼论传统乡村社会的“历史记忆”[J];历史研究;2003年05期
9 顾诚;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J];历史研究;1999年01期
10 陈春声;信仰空间与社区历史的演变──以樟林的神庙系统为例[J];清史研究;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永波;;创新精神是镇江历史文化宝库中光芒四射的瑰宝——以“三星”、“双璧”、“二米”为例[J];镇江高专学报;2007年02期
2 丁广辉;;文化镇江的春日盛宴[J];金山;2008年08期
3 刘振兴;;留住历史印记——镇江启动“中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展演”活动[J];中外文化交流;2008年09期
4 张丹;才云;冯方宇;;《白蛇传》传说和镇江[J];中华遗产;2007年05期
5 钱永波;;弘扬优秀六朝文化,促进镇江名城保护和现代化建设[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来信[J];中华遗产;2007年06期
7 钱永波;;从镇江看江苏传统人文精神的内涵及现代价值[J];镇江高专学报;2008年03期
8 罗戎平;;《千古江山》的历史文化脉络[J];金山;2009年03期
9 钱永波;弘扬优秀历史文化 为现代化建设服务[J];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10 阴山;;透视文化三千年[J];中华遗产;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韩凤冉;汪允普;;镇江传统文化的整理与现代弘扬[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钱永波;;弘扬优秀六朝文化,促进名城保护和现代化建设[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高燮初;;略论吴文化在长江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静;透过年画看老镇江春节习俗[N];镇江日报;2010年
2 朱巍巍 叶明e,
本文编号:19137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913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