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佛教慈善组织养老服务递送能力的探索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6 04:29

  本文选题:佛教慈善组织 + 养老服务 ; 参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摘要】:社会福利事业作为佛教公益慈善事业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之一,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福利服务对象历来都是慈善事业帮助的主要对象。佛教慈善组织参与养老服务递送是佛教以信仰为纽带走出寺院进入现实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的具体形式,是实现人间佛教社会化的重要路径。其优良的社会服务传统、较好的经济来源、强大的志工关系网络、优质的精神慰藉和临终关怀而大大不同于传统的民办养老院,是新时期促进社会化养老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力量。
[Abstract]:Social welfare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arriers of Buddhist charity, the elderly, the disabled and other social welfare service objects have always been the main object of charity. Buddhist charitable organization participating in the delivery of pension service is the concrete form of Buddhism to walk out of the temple to enter the real society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social service, which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socialization of human Buddhism. Its excellent social service tradition, better financial resources, strong volunteer relationship network, excellent spiritual comfort and hospice care are greatly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private nursing home. It is the important force that promotes socialized endowment service ability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period.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慈善研究所;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建设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海峡两岸城市养老机构能力建设效能评价与合作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YJA630144)
【分类号】:B947;D66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丽珠;非营利领域与“正确理解的利益”[J];读书;2003年06期

2 陈星桥;;大爱泯畛域 慈悲济群生——灾难危机与佛教慈善事业暨第二届宗教与公益事业论坛综述[J];法音;2008年12期

3 孙娟;;浅论《西藏度亡经》在临终关怀中的心理学意义[J];法音;2011年01期

4 高虹;;佛教慈善事业与社会福利问题研究——以上海佛教信仰实践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5 陈绿平;刘学兰;;西方关于宗教与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及趋势[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葛鲁嘉;;宗教形态的心理学述评——心理学的五种历史形态考察之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陈彪;;宗教研究的心理学视角:历史、理论与方法[J];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01期

8 Weller;张士江;刘培峰;郑筱筠;;对话宗教与慈善公益[J];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02期

9 阮荣平;王兵;;差序格局下的宗教信仰和信任 基于中国十城市的经验数据[J];社会;2011年04期

10 景天魁;;以底线公平为原则调整社会利益关系[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绍林;;试论法律信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黄文艺;;论法律信仰的类型——兼析中国人的法律信仰如何形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3 朱军;谢芳;;美国高校学生违纪的准司法裁决制度探析——以陪审团制度为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4 王圣扬;杨国萍;;辩护律师与刑事法官关系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5 赵坤;;论移植宪法的权威性[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6 孙洪坤;沉默权的代价[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7 白欲晓;;回到儒教自身——“儒教形态”引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叶强,朱今;公民宪政意识:宪政建设的观念基础[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陈殿林;法治文化环境设计略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10 王青梅;赵革;;“法律与文学”研究的可行性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恒;;检察官职业道德建设略论[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白云;;和谐社会下我国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张睿丽;;议会政治:宪政民主的运作[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三辑)[C];2008年

4 赵爽;卞洋洋;;刍论气候资源的法律保护[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5 杨毅;;野蛮拆迁的文明衍进——我国征地拆迁行政补偿机制的反思与重构[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国徽;;试论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7 史祥龄;;试论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8 陈新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信仰的思考[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9 姚南强;余俊伟;;从宗教的世俗化到反世俗化和多元化——西方宗教社会学理论的现代转向[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10 李向平;;私人信仰与中国宪政建设——从中国宗教—信仰间的供需关系谈起[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静波;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宗教人格与创作:勃朗特姐妹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袁曦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史根洪;嵌入视角下司法信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陈登福;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杨春花;论信仰对于社会秩序的价值[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曹和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人本取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李晨;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瑜;西方发展观研究:理论探微·殊异甄析·启迪价值[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倩;论新形势下的审判公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肖丽;论网络舆论监督权与司法正的良性互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刘基华;论罪刑法定原则在当代中国的实现[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贾静远;刑事诉讼中审判委员会议事规则改革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李智;解决“小产权房”问题的法律对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6 杨文涛;论行政裁量权[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周音;英国宪政建立的宗教原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夏兰英;良知不存,,法将焉附[D];湘潭大学;2010年

9 万波;科学发展的道德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颜常;国家在经济法主体中的角色定位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鲁嘉;超个人心理学对西方文化的超越[J];长白学刊;1996年02期

2 陈兵;;无我观与自我意识的建立[J];法音;2007年12期

3 王昕亮;;当代西方宗教心理学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4 文建东;何立华;;中国“信任之谜”及其解释[J];经济科学;2010年03期

5 张维迎,柯荣住;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2002年10期

6 李涛;黄纯纯;何兴强;周开国;;什么影响了居民的社会信任水平?——来自广东省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8年01期

7 谭飞;陈晓虎;刘书云;;西部农村“信仰流失”警示[J];w

本文编号:19359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9359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5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