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女多才”的道教文化渊源
本文选题:蜀女多才 + 巴蜀文化 ; 参考:《中华文化论坛》2013年03期
【摘要】:巴蜀文化,历史悠久,辉煌灿烂,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质,铸就了巴蜀女儿的文化性格,也孕育了巴蜀女儿的才情,到晚唐、五代时期时期,"蜀女多才"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本文试从道教文化的层面去解读古代巴蜀女性文学创作繁荣的原因,追溯"蜀女多才"的文化渊源。
[Abstract]:The Ba Shu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brilliant brilliancy, showing a distinctive region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 casting the cultural character of the Bashu daughter and giving birth to the talent of the Bashu daughter. To the late Tang Dynasty and the five generation period, the "Shu women" has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the people. This article tries to interpret the origin of the prosperity of the ancient Ba Shu women's literary creation from the level of Taoist culture. As a result, the cultural origin of "the many talented women of Shu" is traced.
【作者单位】: 西华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中心基金项目W08207063 古代巴蜀女作家研究阶段性成果 西华大学人文学院重点学科项目资助
【分类号】:B958;G1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葛兆光;道教与唐代诗歌语言[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宏亮;;论韩驹诗学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王运涛,王一丹;贬官士人的一般心态及其文学表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李军;;论刘驾诗歌的艺术特色[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4 申东城;;愁极本凭诗遣兴 诗成吟咏转凄凉——谈杜甫的“遣”字诗[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张勇;;诗情与道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叶培森;;论刘禹锡《竹枝词》的艺术特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7 谈悠;;论李益边塞诗新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8 谢芹芹;;《河岳英灵集》未收录杜甫诗歌的原因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9 刘敏华;;白居易与周元范交游考[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查明昊;;唐五代宫廷诗僧群体诗风的流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伟;明前韦应物接受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一南;晚唐齐梁体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3 刘黎;王维诗歌三家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甘生统;皎然诗学渊源考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吴玉凤(Nareerat Watthanawelu);明清华南竹枝词民俗文化词语与熟语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黄莹;生的极限与超越[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衍军;诗可以群[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彭飞;隋唐东北边塞诗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邰三亲;唐代河东裴氏与文学[D];西北大学;2011年
10 郭明友;明代苏州园林史[D];苏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静;韩PS诗歌意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魏姗;晚唐“二曹”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黄艳春;胡宿及其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王艳芳;皮日休吴地创作与吴文化关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陈雷雷;中晚唐江西籍诗人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姚翔萍;武则天时期洛阳都市旅游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8 孔令敬;周弼诗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黄田田;论唐诗中的风雨意象[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谷慧;雍陶及其诗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应平;;源远流长的巴蜀文化[J];文史知识;2001年07期
2 幸晓峰;廖韧;;论移民对巴蜀文化的影响[J];四川戏剧;2009年06期
3 刘明琴;;蜀学与巴蜀文化[J];青年文学家;2009年23期
4 谭继和;;巴蜀文化与西部大开发[J];文史知识;2001年07期
5 刘茂才;谭继和;;沿流光溢彩的历史长河前行——四川历史文化透视[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7年08期
6 杨蕊丹;;奔放华美,至情至性——浅析巴蜀文化及其特征[J];青年文学家;2009年21期
7 慕白;“中国先秦史暨巴蜀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J];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04期
8 吴文;献给新中国50诞辰的一份厚礼──喜读《巴蜀文化图典》[J];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01期
9 邓火平 ,王钟泉 ,萧红涛 ,邓郁章;“司马相如与巴蜀文化研讨会”在蓬安召开[J];文史杂志;2005年02期
10 曾毅;巴蜀文化的特征及其研究意义[J];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娜;王玲娟;;从巴蜀菜名的独特视角品析中国文化底蕴[A];2010年重庆市语言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王伟章;;昆仑文化的研究现状与前景[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3 郑一民;;浅谈春节民间的诸神信仰[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2011年
4 叶尚志;;长江文化演进规律初探[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5 iJN炂,
本文编号:19380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938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