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从佛教哲学角度看《西游记》的“真实”与“虚妄”

发布时间:2018-06-01 16:53

  本文选题:《西游记》 + 佛教哲学 ; 参考:《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文从佛教哲学中“真实”与“虚妄”这相对立二者的特定内涵出发,对《西游记》作整体观照和具体分析,以探究作品的深层意义,力图为文本的阐释提供新的可能。 本文总体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引言、正文、结论。 绪论部分:分为三个方面,即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历史与现状;研究方法。 正文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章“‘西游记’与佛教哲学中的‘真实’”,旨从佛教哲学中“真实”的特定内涵对《西游记》作分析品读,立足于“真”就是“善”,也就是“净”这一佛教哲学中心观念,重点分析西游故事中体现之“慈悲”、“善”、“净”的宗教思想,从而更深刻地解读文本的宗教哲学内涵。 第二章“‘西游记’与佛教哲学中的‘虚妄’”,将《西游记》中出现的染污、妄念、烦恼、过失等虚妄幻想作为研究对象,从外道、伪善、七情、财、色、三尸这六个方面作具体解析,重点分析这六种虚妄的实相,,深入体会《西游记》所展现的“假”、“恶”、“虚妄”之世界。 结语:通过对《西游记》中体现出的“真实”与“虚妄”之哲学内涵进行分析,可见《西游记》与佛教哲学的联系非常紧密,艺术构思严谨而寓意深刻。
[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specific connotation of "truth" and "falsehood" in Buddhist philosophy, this paper makes an overall review and concrete analysis of Journey to the Wes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deep meaning of the works and try to provide new possibiliti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The overall design of this paper mainly includes three aspects: introduction, text and conclusion. Introduction: divided into three aspects, namely,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this topic; research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research methods. The body consists of two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Journey to the West" and "Truth" in Buddhist philosophy, aims to analyze and read "Journey to the West" from the particular connotation of "Truth" in Buddhist philosophy, and based on "Truth" is "good". That is, "Jing", the central concept of Buddhist philosophy,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religious thoughts of "compassion", "goodness" and "purity" embodied in the stories of westward travel, so as to interpret the religious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 of the text more deeply. Chapter two, "Journey to the West" and "vanity" in Buddhist philosophy, takes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he illusory illusions that appear in "Journey to the West", such as pollution, delusions, worries, mistakes, etc., from outside the Tao, hypocrisy, seven feelings, wealth, color, etc. The six aspects of the three corpses are analyzed concretely, the six kinds of false reality are analyzed, and the world of "false", "evil" and "vanity" is deeply understood in Journey to the West. Conclusion: by analyzing the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of "truth" and "falsehood" embodied in Journey to the West, we can see that Journey to the West is closely related to Buddhist philosophy, and its artistic conception is rigorous and profound.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7.41;B94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蕴华;佛教中“摩登伽女”原型与《聊斋志异·乐仲》篇之渊源探讨[J];蒲松龄研究;2002年02期

2 周晓琳;“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续)——蒲松龄“孤愤”心态新探[J];蒲松龄研究;2004年04期

3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的善恶报应作品散论[J];蒲松龄研究;2006年02期

4 蔡连卫;;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婴宁与孙悟空形象的相似性[J];蒲松龄研究;2011年03期

5 杨宗红;;中国古代果报小说研究综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6 邹林珊;;以佛教法相解析孟子心性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7 许宁;论马一浮《老子注》中的“以佛解老”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8 金小方;试论佛教的生命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9 李华华;;人间佛教视阈中的“生产化”与“学术化”——巨赞佛教改革思想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李昌舒;;自然与自由——论慧能之自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奕;;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学愚;;佛学模式转换:“无我”与“如来藏”[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向平;;缘分·功德·共同体——中国佛教信仰的私人性与社会性[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宋荣培;;东亚思想中有机整体主义的哲学意味(英文)[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5 张志刚;;共建和谐世界的“中国经验”——中国前辈学者探索成果评述[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信仰与责任——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反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6 王喜旺;;教化视野中的佛道关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程少川;;道德教育的系统观察视角及其认知的艺术与科学[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8 杨桂通;;试寻《周易》里的力学[A];第三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姚曼波;;孔子《春秋》及其“《春秋》大义”辩正——兼谈儒学的正本清源[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10 杨朝明;;东周王陵“六马之驾”发现的学术史意义[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3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许颖;清代文官行政处分程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8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拉特(Rev. Kallanchiye Rathanasiri Thero);巴利文《长部》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丹;中国佛教与道教人生哲学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苏婕;青岛市宗教园林历史文化内涵及环境特征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刘晓丹;明清家训家规文化及其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影响[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张艳;新时期家庭伦理道德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5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6 邱海珍;《连城璧》、《十二楼》女子形象考察[D];湘潭大学;2010年

7 李吉;契嵩孝亲观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理治;佛性的沉浮[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张伦建;语言的召唤—当代中国语言批评的特点与反思[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孙宁;叙事学视野下的《搜神记》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649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9649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a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