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本文选题:道教 + 生态文明建设 ; 参考:《中国宗教》2013年11期
【摘要】:正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们试图回归到传统文化中寻求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道教作为"中国文化的根柢",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呢?尽管道教并不能直接解决人类的环境困境,但道教极为重视个人内在的心性修养,强调生道合一、因任自然、少私寡欲。道教的这些主张,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态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内在、根本的实践基础。一、生道合一道教以"道"为信仰源头,《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
[Abstract]:In today's society, mankind is facing a serious ecological crisis. People try to return 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seek a solution to the ecological crisis, in this process, Taoism as the "root of Chinese culture," what role can it play? Although Taoism can not directly solve the plight of human environment, Taoism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nner mind and nature of individuals, emphasizing the unity of birth and Taoism, because of nature, less private desire. These ideas of Taoism, in fact, are a kind of life attitude, which provides an internal and fundamental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irst, the birth and integration of Taoism "Tao" as the source of faith, the "Tao" in Chapter 25 said: "there is a mixture of things, first heaven and earth born." I am lonely, I am independent, and I am not perilous.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分类号】:B95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简讯[J];中国道教;2007年02期
2 吴宁;;试谈道教的女性观[J];中国道教;2006年01期
3 冯正伟;;道教养生理念及其现代意义[J];中国宗教;2009年02期
4 陶志平;;唐代道教的兴盛及其政治背景[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5 ;道教辞典[J];中国道教;1987年04期
6 李养正;;道教义理之学的基础、结构、枢论与亮点——《道教义理学综论》之一章(五)[J];中国道教;2006年04期
7 曹剑波;道教生态思想探微[J];中国道教;2005年03期
8 黎遇航;;道教的信仰及教理教义[J];中国道教;1987年01期
9 ;“法轮功”邪教对道教术语的歪曲[J];中国道教;2001年02期
10 梁德华;;历史上的道教节[J];中国道教;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金涛;柔弱;;新世纪道教前途走向之我见[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史祥;;改革开放是道教发展的必由之路[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石衍丰;;道教神仙谱系构建历程中的三大制约因素[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唐诚青;;道教神仙信仰和长生理想[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宫哲兵;;道教无极图与大爆炸宇宙论[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杨立志;;名山宫观的规划布局与道教义理——以长江流域的道教名山为例[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叶至明;;廿一世纪道教展望——如何适应新世纪、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盖建民;;神仙之道与科学之道:道教科学思维方法初论[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张应超;;积极引导道教更好地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集[C];2003年
10 刘清复;;道教的传统、变革与发展——畅想道教在新世纪的生长点[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史蓉邋张凯;道教的环保思想及其意义[N];中国民族报;2007年
2 白晓欲 夏和生;道教对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N];中国民族报;2005年
3 李光照 本报记者 袁弘;“没事偷着乐”体现了道教中的乐观主义[N];成都日报;2009年
4 雨山;道教的“食疗”[N];中国民族报;2010年
5 记者 常青;延安市道教协会成立暨市道协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N];延安日报;2010年
6 记者 张树平 实习生 刘丽莎;全市道教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N];天水日报;2010年
7 张树茂 李艳杰;挖掘和弘扬道教优秀文化构建和谐社会[N];南方日报;2008年
8 记者 李晓光 通讯员 韩心泽;五岳同祈 献礼新中国60华诞[N];郑州日报;2009年
9 罗一萌 梅菊花 徐晶晶 罗怀庚 肖奕 (记者 罗一萌 通讯员 梅菊花 徐晶晶);长春观吴诚真道长升任道教首位女方丈[N];中国民族报;2009年
10 徐滇庆;人群的镜子[N];中国经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英;道教南传及其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周勇;道教与政治关系论[D];四川大学;2001年
3 容志毅;南北朝道教炼丹与化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闵丽;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与道教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林西朗;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蔡华;道教与彝族传统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张鸿;《太平经》政治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8 李乃龙;道教与唐诗[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9 蔡林波;内在化:中古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阐释[D];山东大学;2005年
10 伍成泉;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戒律规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敏华;道教养生学与现代心理治疗[D];河海大学;2007年
2 兰宗荣;白玉蟾武夷山行迹考论[D];山东大学;2008年
3 姜守诚;道教宇宙论的主体内容[D];厦门大学;2002年
4 吕广明;明太祖与儒佛道[D];安徽大学;2007年
5 周奇;边缘到中心:唐宋江西道教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6 杨丽静;从杨维桢看元代道教与元诗[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彭芳;科技时代与道教[D];南昌大学;2005年
8 胡玉涵;从造像题记看中古时期山东民间宗教信仰[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9 郄斌;从“夷夏之辨”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儒、佛道之争[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陈春晖;道教生命哲学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660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966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