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道教龙门西竺心宗初探——兼论云南鸡足山佛教对道教的影响
本文选题:龙门西竺心宗 + 鸡足山佛教 ; 参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摘要】:龙门西竺心宗是出现于清代初年的道教全真道龙门派的一个支派,曾在云南鸡足山创立与传播,它虽传授全真龙门戒律,但又因创始人鸡足道者来自西天竺月支,修持佛教密法,诵咒念诀,以施行奇技来炫耀神通,故又称"西竺心宗"。龙门西竺心宗在鸡足山创立并传播一时,但很快就消退了,然通过闵一得的努力,其影响却远播清代江南社会。本文从环境条件、宗教传播和文化认同的角度,来研究龙门西竺心宗的创立发展、传承系谱、宗教信仰以及修行特色,探讨鸡足山佛教对道教的影响,并从一个侧面来说明清代全真道龙门派在佛道交融中出现的新特点以及龙门西竺心宗对江南道教的影响。
[Abstract]:Longmen Xizhinzong, a tribe of the Taoist Quanzhen Taoist sect of Longmen, which appeared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was founded and spread in Jizu Mountain, Yunnan Province. Although it teaches the precepts of Quanzhen Dragon Gate, it is also because the founder of the Chicken foot Taoism came from the Western Tianzhu Moon. Practice the Buddhist secret method, recite mantra and recite the secret, in order to perform magic skills to show off the magic, also known as "West Zhu Xin Zong." Longmen West Zhu Xinzong was founded and spread in Jizu Mountain for a while, but soon disappeared, but through the efforts of Min Yi de, its influence spread far beyond the Jiangnan society in Qing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religious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founding and development, inheritance of genealogy, religious beliefs and spirit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est Zhu sect of Longmen, and probes into the influence of Jizu Mountain Buddhism on Taoism. It also explains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Quanzhen Taoist Longmen School in the blending of Buddhism and Taoism in Qing Dynasty and the influence of Longmen West Zhu Xin Zong on Jiangnan Taoism.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宗教学系;中国宗教学会;
【基金】:国家“十二五”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江苏道教文化史”(12AZJ002)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9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泽洪;杜光庭与云南道教[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10期
2 孙亦平;;论全真道龙门派在江南地区的传播与发展[J];宗教学研究;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丹;;浅评郑观应的女子教育观[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3期
2 李为香;;明末清初善书风行现象解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王银柱;刘永霞;;试论道教的两性伦理观[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4 张振谦;;论唐宋游仙词[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王映予;;神魔小说《西游记》中的冥界考略[J];图书与情报;2013年05期
6 郭中华;;一种儒化的道教文化——论早期全真道基本教理教义中的儒家思想[J];保定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7 廖武林;;劝善书教化的思想内容及其方法[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8 汤春;;以八仙为例浅谈明代民间信仰的三教合一思想[J];华章;2011年25期
9 张富春;;厉鬼·瘟鬼·财神——论赵公明神格演变的轨迹[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10 蔡钊;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逆返”思维——道教内丹逆返修炼的启迪[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凇;;跨过“虎溪”——从明宪宗《一团和气图》看中国宗教艺术的跨文化整合[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杰荣;元四家诗画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龚光明;中国古代害虫观念与防治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3 胡锐;道教宫观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叶贵良;敦煌道经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伍成泉;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戒律规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林西朗;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沈敏;明代“神仙剧”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杨玉辉;道教人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1年
9 霍克功;李西月内丹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程群;道教生死观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丽沙;王重阳与全真教的创立[D];西南大学;2011年
2 陈伟华;《修真辨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燕玲;明清时期汾渭平原的道教[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安;王常月道教改革思想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杨霞;李道纯中和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秦树景;汉唐时期盗墓现象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李冬哲;《道法会元》雷法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1年
8 王琰;元杂剧神仙道化剧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震;明清崆峒山地区道教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10 贾晓龙;明清时期兴隆山道教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孙亦平;论早期全真道心性论的理论指归──从人的本真的生命存在中去追求生命的超越[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2 尹志华;;北京白云观藏《龙门传戒谱系》初探[J];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02期
3 罗争鸣;杜光庭两度入蜀考[J];宗教学研究;2002年01期
4 王瑛;杜光庭入蜀时间小考[J];宗教学研究;1995年Z1期
,本文编号:19667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966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