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心性学说与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之比较
本文选题:坛经 + 心性学说 ; 参考:《理论月刊》2015年02期
【摘要】:禅宗上承印度佛教的传统,下启佛教中国化的新格局。唐宋时期禅宗的兴盛流行,使佛教从印度文化直接过渡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禅宗蕴含丰富的心理学资源,解读禅宗文化,体会机锋语录,认识心性思想,寻求自在解脱,可以直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在当今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维克多·E·弗兰克尔发明的意义治疗被称为继弗洛伊德学派和阿德勒学派后的维也纳第三精神治疗学派。意义疗法具有超越的涵义,启迪着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安顿着这个意义虚无时代人们的心灵。本文拟以禅宗经典《坛经》的心性思想与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进行范畴比较,从心性本净与意志自由、随方解缚与矛盾意向、道由心悟与活出意义等角度进行解读,深化对《坛经》心理治疗思想的认识,增进东西方文明之间交流互鉴。
[Abstract]:Zen Buddhism inherits the tradition of Indian Buddhism and the new pattern of Buddhism in China. The prosperity and popularity of Zen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made Buddhism transition directly from Indian culture to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which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shaping of Chinese cultural psychology. Zen contains abundant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It can directly promote the mental health of people by interpreting Zen culture, understanding the quotations of Ji Feng, recognizing the mind and nature, seeking freedom and liberation, and has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 space in today's society. The meaning therapy invented by Victor E. Frankel is called Vienna third Psychotherapy School after Freudian School and Adler School. Meaning therapy has the meaning of transcendence, enlightens people's thinking about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settles people's hearts in the age of nothingness.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compare the mental thoughts of Zen scriptures with Frankel's therapy of meaning, and to interpret them from the angles of mental nature and freedom of will, untying and contradictory intention, understanding of the Tao from the angle of heart realization and living meaning, and so o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ries to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ental thoughts of Zen Classics and Frankel's therapy of meaning.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sychotherapy thought of "the altar sutra", and enhance the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B94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谈家胜;;池州区域文化资源中的教学价值探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陈琰;;桐城派文论对朱光潜的影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涂清花;陆美娟;;禅:另一只眼看张爱玲小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4 沈氏雪娥;;《坛经》版本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5 石庆国;;浅论王昌龄之禅诗[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丸井宪;日本早期"五山汉文学"渊源之探讨——以中国宋元代"禅文化"东传为中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刘洁;;李纯甫的诗学观念及其禅学渊源[J];北方论丛;2010年04期
8 程小平;;试析禅宗语境中的严羽诗学[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龙先东;宗杲看话禅初探[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沈剑博;;东坡词佛禅风神略论[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贾晋华;;古典禅与人间佛教[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康保成;;禅宗仪式与戏剧形态[A];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徐仪明;;试论易学心理学的特质[A];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徐仪明;;试论易学心理学的特质[A];第四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暨第二届亚健康经络调理学术研讨会精选论文集[C];2010年
5 王彻;王];朱春福;;试论农禅思想对观光农业园区规划的启示作用[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6 安希孟;;“有”还是“无”断想[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七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宏涛;古代域外普贤信仰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赵娜;北宋“文字禅”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稂荻;无尽的现象圆融[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李明华;苏轼诗歌与佛禅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熊韦锐;正念疗法的人性论迷失与复归[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谷乔;唐代高僧塔铭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马海燕;为霖道霈禅师禅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蔺熙民;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曹瑞锋;《云门匡真禅师广录》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10 叶湘虹;荣格道德整合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丽娜;牛头禅佛性论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吉;契嵩孝亲观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荣梅;禅宗“自然观”的理论内涵与美学意蕴[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鲁海军;志磐<佛祖统纪>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5 罗福明;虚云大师禅学思想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6 薛贵清;不似之似[D];河南大学;2011年
7 徐兰;元代河南佛教[D];河南大学;2011年
8 张琦;武汉归元禅寺空间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9 孙小迪;参禅操琴 修心明性[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10 袁朝伟;《宗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惠姝;李辉;;意义疗法在心理咨询中对自我认知的意义[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年03期
2 杜梅;直面人生的“意义疗法”[J];心理世界;2000年04期
3 周蓉;从我的人生经历体悟弗兰克的意义疗法[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李慧茹;李英;;生命意义的确立:从传授教育到自我发现——弗兰克尔意义疗法的启示[J];北方经贸;2012年04期
5 杨雅琴;;追寻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意义疗法述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这样,才算真的“爱过”[J];大众科学;2013年04期
7 唐春梅;意义治疗法[J];心理与健康;2004年11期
8 刘宣文,毛华配;意义的追索——谈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J];青年研究;2000年05期
9 汪新建;生命意义的追寻——弗兰克之意义疗法[J];医学与哲学;2000年08期
10 邓小峰;吾丧我"——超越人生困境的意义疗法[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林建华;;弗兰克的理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的意义[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本文编号:20202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020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