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视域看道教在越南传播的特点
本文选题:道教 + 越南 ; 参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摘要】:道教是以"得道成仙"为基本信仰的中国传统宗教,其奉为最高宗旨的"道"至今都是越南文化中最具有象征性和影响力的符号之一。从时间上看,道教在创立之初就传入越南,从民间传播到上层社会,19世纪又逐渐回归民间,形成了漫长的传播史。从传播途径上看,早期道教先从陆路(云南或广西)进入越南,后来在东晋时,孙恩、卢循起义又通过海路将天师道传入越南。金元时创立的全真道在明末清初南下传教的过程中,又通过多条线路进入越南。中国道教与越南道教形成了源流关系。道教在跨文化、跨民族、跨宗教向越南传播中形成了如下特点:神灵信仰是道教在越南传播的主要象征符号;道教经常与佛教相伴而行;道教神灵与越南民间信仰相混杂,衍化出一些具有越南民族文化特色的新道派,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母道教与高台教;劝善书是道教在越南传递教理教义和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的一种方式,在维系越南社会结构和文化系统的动态平衡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
[Abstract]:Taoism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religion with the basic belief of "getting Taoism into immortals". Taoism, 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highest aim of Taoism, is still one of the most symbolic and influential symbols in Vietnamese cultur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ime, Taoism was introduced into Vietnam at the beginning of its founding, and gradually returned to the folk in the 19th century from the folk to the upper class, forming a long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 In terms of transmission, the early Taoism first entered Vietnam by land (Yunnan or Guangxi), then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Sun en and Lu Xun uprised through the sea to introduce Tianshi Road to Vietnam. Quan Zhen Tao, founded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passed through many routes into Vietna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Taoism and Vietnamese Taoism was formed. Taoism has formed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in its cross-cultural, inter-ethnic and inter-religious communication to Vietnam: the belief of gods is the main symbol of Taoism spreading in Vietnam; Taoism often goes hand in hand with Buddhism; Taoist gods are mixed with Vietnamese folk beliefs. Some new Taoist school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ietnamese national culture have been developed, among which the most influential ones are the mother Taoism and the Gaotai sect; and the book of persuasion is a way for Taoism to pass on the teachings of teachings and to educate the people morally in Vietnam. It plays a certain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dynamic balance of Vietnamese social structure and cultural system.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宗教学系;
【基金】:国家十一五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东亚道教研究”(06BZJ011)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东方道文化的特质与精神”(10JHQ050)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9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卡;越南访道研究报告[J];中国道教;1998年02期
2 郑金顺;姜公辅其人[J];泉州师专学报;1999年01期
3 许永璋;论道教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J];史学月刊;2002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振环;;《西洋记》的刊刻与明清海防危机中的“郑和记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刘平;唐雁超;;明清民间教派中的道教因素[J];安徽史学;2010年06期
3 段春鹏;;步骘在孙吴对交州统治中的角色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4 沈氏雪娥;;《坛经》版本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5 梁继;;明代龚用卿、吴希孟、华察、薛廷宠等出使朝鲜及游历千山考述——从千山大安寺罗汉洞刻石谈起[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黄素芳;;明代东南沿海闽粤人移民泰国的历史考察[J];八桂侨刊;2010年04期
7 佟洵;;试论北京道教宫观文化[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万明;;明代内官第一署变动考——以郑和下西洋为视角[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9 董明;明清时期琉球人的汉语汉文化学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董晓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评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国平;吴志良;;“火者亚三”生平考略——传说与事实[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2 张文德;;明与西域的玉石贸易[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3 朱亚非;;明初以德睦邻与劝和息争[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4 邱树森;;明武宗与明代回回人[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答小群;;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金花信仰的文化人类学考察[A];宗教与民族(第六辑)[C];2009年
6 陈晨;;对汉民族传统民间信仰若干特征的考察——以黄大仙信仰为个案[A];宗教与民族(第六辑)[C];2009年
7 何孝荣;;论明世宗禁佛[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8 伊宝;;诸神之位——山西水陆寺观壁画的图像式样田野考察研究[A];2010年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程舒伟;何妍;;民国时期民间宗教在东北传播的原因[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毕奥南;;也先干涉明朝帝位考述[A];蒙古史研究(第八辑)[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成庆;晚清的历史意识与乌托邦意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金忠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蔺熙民;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黄玲;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贾海建;神怪小说与山岳信仰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金东柱(KIM DONGJU);苯教古文献《黑头凡人的起源》之汉译及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查迪玛(A.Chandima);斯里兰卡藏中国古代文物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许蔚;断裂与建构:净明道的历史与文学[D];复旦大学;2011年
9 孙慧佳;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萨满舞蹈结构及功能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10 王志强;李鸿章对越南问题的认识与策略研究(1881-1886)[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敬宇;中国道教社会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梁永贵;明清时期的桂越交通贸易[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许作海;魏焕《皇明九边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刘锦;叶向高《四夷考·北虏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荣梅;禅宗“自然观”的理论内涵与美学意蕴[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阮春宏(Nguyen Xuan Hoanh);越南(字宁)喃造字之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邵贤敏;《夷坚志》梦幻故事的文化解读[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廖凯军;明代游记、小说与戏曲中的海外国家形象[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智烽;非物质文化视野下的杭州民俗体育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丽敏;李氏朝鲜官制及其所受中国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孙波;越南宗教点滴谈[J];世界宗教文化;1995年01期
2 于向东;越南思想史的发展阶段和若干特征[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卡;越南访道研究报告(续)[J];中国道教;1998年03期
2 曾维加;道教传播中的语言媒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孙波;越南宗教点滴谈[J];世界宗教文化;1995年01期
4 谭志词;;关公崇拜在越南[J];宗教学研究;2006年01期
5 吕振羽;道家学、道教和其阶级性的一些问题——读喻松青《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同道教的关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2年02期
6 古存云;;道教尊神[J];宗教学研究;1983年02期
7 张继禹;;海峡两岸道教同根[J];中国道教;1988年02期
8 冯可珠;与青年道友们共思[J];中国道教;1991年04期
9 周祖朴;海峡两岸道教界在茅山道院联合举行度亡黄{摯蠓ɑ醄J];中国道教;1993年04期
10 王家yP;彭山道教铜印与道教养生[J];中国道教;199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金涛;柔弱;;新世纪道教前途走向之我见[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史祥;;改革开放是道教发展的必由之路[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石衍丰;;道教神仙谱系构建历程中的三大制约因素[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唐诚青;;道教神仙信仰和长生理想[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宫哲兵;;道教无极图与大爆炸宇宙论[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叶至明;;廿一世纪道教展望——如何适应新世纪、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杨立志;;名山宫观的规划布局与道教义理——以长江流域的道教名山为例[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盖建民;;神仙之道与科学之道:道教科学思维方法初论[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张应超;;积极引导道教更好地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集[C];2003年
10 刘清复;;道教的传统、变革与发展——畅想道教在新世纪的生长点[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白晓欲 夏和生;道教对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N];中国民族报;2005年
2 张树茂 李艳杰;挖掘和弘扬道教优秀文化构建和谐社会[N];南方日报;2008年
3 袁正洪;第五届国际道教学术研讨会在武当山举办[N];中国民族报;2009年
4 李光照 本报记者 袁弘;“没事偷着乐”体现了道教中的乐观主义[N];成都日报;2009年
5 记者 李晓光 通讯员 韩心泽;五岳同祈 献礼新中国60华诞[N];郑州日报;2009年
6 罗一萌 梅菊花 徐晶晶 罗怀庚 肖奕 (记者 罗一萌 通讯员 梅菊花 徐晶晶);长春观吴诚真道长升任道教首位女方丈[N];中国民族报;2009年
7 褚红霞 杨立志 周婧;武当山与道教的历史交融[N];中国民族报;2010年
8 徐滇庆;人群的镜子[N];中国经营报;2010年
9 雨山;道教的“食疗”[N];中国民族报;2010年
10 记者 常青;延安市道教协会成立暨市道协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N];延安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英;道教南传及其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周勇;道教与政治关系论[D];四川大学;2001年
3 闵丽;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与道教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容志毅;南北朝道教炼丹与化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5 林西朗;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李乃龙;道教与唐诗[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7 释清决;越南禅宗史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蔡华;道教与彝族传统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伍成泉;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戒律规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蔡林波;内在化:中古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阐释[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敏华;道教养生学与现代心理治疗[D];河海大学;2007年
2 姜守诚;道教宇宙论的主体内容[D];厦门大学;2002年
3 周奇;边缘到中心:唐宋江西道教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4 吕广明;明太祖与儒佛道[D];安徽大学;2007年
5 兰宗荣;白玉蟾武夷山行迹考论[D];山东大学;2008年
6 杨丽静;从杨维桢看元代道教与元诗[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彭芳;科技时代与道教[D];南昌大学;2005年
8 胡玉涵;从造像题记看中古时期山东民间宗教信仰[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9 阮氏美珠;佛教在越南顺化市的影响[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10 郄斌;从“夷夏之辨”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儒、佛道之争[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534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053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