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蟾早年及嘉定、宝庆年间行踪考
本文选题:白玉蟾 + 道教 ; 参考:《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摘要】:白玉蟾在拜陈楠为师前,曾隐姓埋名,云游四方,到过龙虎山、两浙、西蜀等地。其青少年时代离开海南的原因很可能是"得罪亡命",而白玉蟾拜陈楠为师的时间是在癸丑年(1193年)中秋前后。从绍熙四年(1193年)到嘉定六年(1213年),白玉蟾一直都在通过某些方式跟随陈楠修道,并成为南宗五祖。而在此期间,他先后在广东罗浮山、福建武夷山等地呆过。白玉蟾在嘉定、宝庆年间的活动大概可以分为3个阶段:1.隐居武夷及漫游江西铅山、福建、浙江、吴中一带时期,时间是从嘉定八年(1215年)九月到嘉定十年(1217年);2.三过洪州西山、游历两湖、浙东时期,时间上是从嘉定十一年(1218年)到嘉定十七年(1224年);3.再游浙东及来往于福建、广东时期,时间是从宝庆元年(1225年)到宝庆三年(1227年)。
[Abstract]:Bai Yuxun in the worship of Chen Nan as a teacher, once incognito, Yunyou everywhere, to Longhu Mountain, two Zhejiang, Western Shu and other places. The reason why he left Hainan as a teenager was probably because of "offending his life", while Bai Yuxun worshipped Chen Nan as a teacher during the Mid-Autumn Festival (1193). From Shaoxi four years (1193) to Jiading six years (1213), Bai Yuxun has been following Chen Nan in some ways and becoming the five ancestors of the South. And in this period, he successively in Guangdong Luofu Mountain, Fujian Wuyi Mountain and other places. Bai Yuxun in Jiading, Baoqing years of activiti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1. The period of seclusion and wandering from Wuyi to Jiading ten years (1217) is from Jiading eight years (1215) to Jiading ten years (1217). Three passes Hongzhou west mountain, travels two lakes, the east Zhejiang period, the time is from Jiading eleven years (1218) to Jiading 17 years (1224) is 3. Travel to eastern Zhejiang and to Fujian, Guangdong period, from the first year of Baoqing (1225) to Baoqing three years (1227).
【作者单位】: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分类号】:B95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2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赵永忠;;论北宋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胡莲玉;从《明悟禅师赶五戒》对《五戒禅师私红莲记》的改写论冯梦龙的艺术成就[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5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张金铣;南汉史料史籍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7 张光辉;明代的首犯与从犯[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8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9 吴晓萍;略论地缘政治与北宋外交[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10 沈晋贤;从巫祝用“土”到以“土”为药论——兼论马王堆医书巫祝用土[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2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3 李凇;;跨过“虎溪”——从明宪宗《一团和气图》看中国宗教艺术的跨文化整合[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4 姜鹏;;宋初文治导向与经筵缘起[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5 杜林渊;张小兵;;北宋时期陕北地区的农业发展[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杨森;;民间所谓的和田“羊脂玉”和敦煌五代文献中的“燕脂表玉”[A];“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吴海波;;清代私盐立法问题探析[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五辑)[C];2010年
8 魏小巍;;上清道宗教体验视阈中的生命与世界[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9 林金树;;试论明代苏松二府的重赋问题[A];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C];1982年
10 魏涛;;张载“以礼为教“思想渊源探析[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8 宫海峰;元代制度中的若干蒙古文化因素考察[D];南京大学;2010年
9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郭敬宇;中国道教社会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宋浩;论岳飞历史地位的变迁[D];湘潭大学;2010年
5 魏姗;晚唐“二曹”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黄艳春;胡宿及其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马英菊;范成大《石湖词》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诸葛瑞强;包拯司法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李成学;吕夷简评传[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杨海花;《尔雅》词语与《汉语大词典》订补[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庆云;;略论白玉蟾雷法在丹道修炼中的作用[J];宗教学研究;2006年01期
2 黎国器;;白玉蟾及其在广州写的三首诗[J];岭南文史;2009年03期
3 潘显一;水向石边流出冷 风从花里过来香——白玉蟾美学思想初探[J];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03期
4 何敦铧;;白玉蟾生平事迹初探[J];中国道教;1992年01期
5 安华涛;;白玉蟾与神霄雷法[J];中国道教;2009年06期
6 曾召南;;白玉蟾[J];宗教学研究;1983年02期
7 王家忠;白玉蟾与金丹派南宗[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符颖,符和积;白玉蟾生卒年岁疑[J];中国道教;2005年03期
9 张泽洪;论白玉蟾对南宋道教科仪的创新——兼论南宗教团的雷法[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刘延刚;白玉蟾的三教合一思想及其宗教调适性[J];宗教学研究;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金涛;柔弱;;新世纪道教前途走向之我见[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史祥;;改革开放是道教发展的必由之路[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石衍丰;;道教神仙谱系构建历程中的三大制约因素[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唐诚青;;道教神仙信仰和长生理想[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宫哲兵;;道教无极图与大爆炸宇宙论[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杨立志;;名山宫观的规划布局与道教义理——以长江流域的道教名山为例[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叶至明;;廿一世纪道教展望——如何适应新世纪、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盖建民;;神仙之道与科学之道:道教科学思维方法初论[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张应超;;积极引导道教更好地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集[C];2003年
10 刘清复;;道教的传统、变革与发展——畅想道教在新世纪的生长点[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白晓欲 夏和生;道教对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N];中国民族报;2005年
2 李光照 本报记者 袁弘;“没事偷着乐”体现了道教中的乐观主义[N];成都日报;2009年
3 雨山;道教的“食疗”[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记者 常青;延安市道教协会成立暨市道协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N];延安日报;2010年
5 记者 张树平 实习生 刘丽莎;全市道教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N];天水日报;2010年
6 张树茂 李艳杰;挖掘和弘扬道教优秀文化构建和谐社会[N];南方日报;2008年
7 记者 李晓光 通讯员 韩心泽;五岳同祈 献礼新中国60华诞[N];郑州日报;2009年
8 罗一萌 梅菊花 徐晶晶 罗怀庚 肖奕 (记者 罗一萌 通讯员 梅菊花 徐晶晶);长春观吴诚真道长升任道教首位女方丈[N];中国民族报;2009年
9 徐滇庆;人群的镜子[N];中国经营报;2010年
10 记者崔莹;省道教第六次代表会议召开[N];民主协商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英;道教南传及其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周勇;道教与政治关系论[D];四川大学;2001年
3 申喜萍;南宋金元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D];四川大学;2003年
4 闵丽;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与道教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容志毅;南北朝道教炼丹与化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林西朗;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蔡华;道教与彝族传统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8 张鸿;《太平经》政治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9 李乃龙;道教与唐诗[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10 蔡林波;内在化:中古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阐释[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兰宗荣;白玉蟾武夷山行迹考论[D];山东大学;2008年
2 杨敏华;道教养生学与现代心理治疗[D];河海大学;2007年
3 姜守诚;道教宇宙论的主体内容[D];厦门大学;2002年
4 吕广明;明太祖与儒佛道[D];安徽大学;2007年
5 周奇;边缘到中心:唐宋江西道教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6 杨丽静;从杨维桢看元代道教与元诗[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彭芳;科技时代与道教[D];南昌大学;2005年
8 胡玉涵;从造像题记看中古时期山东民间宗教信仰[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9 郄斌;从“夷夏之辨”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儒、佛道之争[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赵娟;白玉蟾道教诗词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691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069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