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用世与遗世之两难:曾灿逃禅考论

发布时间:2018-06-27 21:03

  本文选题:曾灿 + 遗民 ; 参考:《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12期


【摘要】:甲、乙之变后,明遗民逃禅成风,形成清初文化史中的一道独特的景观,曾灿即是其中的一员。对于曾灿之逃禅经历,相关文献中并无明确记载,然经考证,其从顺治四年(1647)至顺治十年(1653)逃匿禅国六年时间。顺治三年(1646)十月,赣州城破,对曾氏父子有知遇之恩的杨廷麟投水殉节,曾氏"封侯之志"幻灭,稍后父亲病故,遂逃于禅国,一以避难,二以慰其心。这段短暂的逃禅经历无疑是其人生历程中别样的"色调",对其此后的生存心态、人生观念及其诗歌风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曾灿之逃禅折射出了清初遗民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对生命意义的艰难求证,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蕴含。
[Abstract]:After the change of A and B, the people of Ming Dynasty fled to Zen and became a unique landscape in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early Qing Dynasty, among which Zeng can was one of them. There is no clear record of Zen's escape from Zen to Zen, but it is proved by textual research that it is six years from Shunzhi four years (1647) to Shunzhi Ten years (1653). Shunzhi three years (1646) October, Ganzhou City broken, the son of Tseng's son of Yang Tinglin cast water martyr festival, Zeng's "Feng Hou Zhi Zhi" disillusionment, later his father died of illness, then fled to Zen state, one to take refuge, two to comfort his heart. This brief experience of escaping from Zen is no doubt a different "tone" in his life course, which has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his survival mentality, life concept and poetic style. Zengcan's escape from Zen reflects the difficult verification of the meaning of life of the people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in the special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has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s.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2CZW012) 2011年广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课题“清初岭南诗学的佛禅观照”成果之一
【分类号】:I206.2;B94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亚仁;略论李澄中《艮斋笔记》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共同题材[J];蒲松龄研究;2000年01期

2 A llan Barr(白亚仁);论《王者》的由来[J];蒲松龄研究;2000年Z1期

3 李杰;;论《聊斋志异》中的儒商形象[J];蒲松龄研究;2009年03期

4 陈才训;;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炫才意识[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5 陈才训;时世平;;《剪灯余话》:“薇垣高议”——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风教意识[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6 刘斌;;明代“土达”及其归宿[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7 朱仰东;;“郭孝子寻亲”本事再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8 张忠纲;;说“诗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胡贤林;;汉学视野中的桐城义法——以钱大昕批评方苞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周志斌;;明清时期江苏农业中的雇佣劳动状况[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修;;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比较研究——朝贡体制框架下的明蒙关系新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2 金国平;吴志良;;“火者亚三”生平考略——传说与事实[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3 梁尔铭;;明代乡试考官的选取制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郗鹏;;清代岁贡生录取制度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杨增强;;碑志所见明清时期商洛的地方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6 吴海波;;两淮盐商与清代文教事业[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7 姚阿玲;;现实与非现实——中日男同性恋作品的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迎今;;谈苏元春蒙冤始末[A];苏元春与壮族边疆开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刘启强;;巡抚岑毓英为政贵州述略[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10 李青唐;;《水浒》“杀嫂”故事的溯源与演绎[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5 谢华;《长物志》造园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铁华;主人的居处:“看”视域的古典园林文化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9 陈大利;《华山碑》与清代碑学[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10 吴为民;汉语性别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迎芬;乐亭大鼓的民俗性探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贾文芝;万历朝的市民运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崔蕾;满族舒穆禄氏研究与资料整理[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彭娟;蒋士铨诗歌新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龚莹莹;虞山派诗人冯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林忠彬;浅析明代皇族宗室犯罪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轶欧;八旗满洲官宦世家探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雅兰;归有光文学散论[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刘飞;陈维崧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承玉;清初明遗民别集所见佚失曲目七种略证[J];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03期

2 李圣华;王士y浻朊饕琶窠挥问录?悸踇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程伟;;明遗民方文咏物诗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4 邹艳;;横涂竖抹千千画,墨点无多泪点多——解读朱耷诗画风格之独特[J];名作欣赏;2009年29期

5 张惠;;从逐花、惜花中看时代 生平对归庄心灵的投影[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徐江;吴梅村八年遗民时期的诗歌创作与政治心态[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7 么书仪;;维护“本质”的退避——刘因“操守”别解[J];阴山学刊;1991年02期

8 张兵;清初遗民诗创作的社会文化环境与遗民诗群的地域分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9 张兵;万寿祺及其《隰西草堂诗》[J];社科纵横;1999年05期

10 曲金燕;;我本淮王旧鸡犬 不随仙去落人间——明末清初传奇小说中的遗民形象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吴宝康;;生命意义的独特诠释——刍议怀特小说人物的生存悲剧[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2 刘岸挺;;高尚心灵的史诗:《多余的话》——瞿秋白狱中心态与心史[A];瞿秋白研究新探[C];2002年

3 鄢化志;;“归去来兮”发微[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4 康怀远;;李白诗歌的征服精神[A];中国李白研究(2006—2007)——李白与当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杨秀廷;;抒写文化乡愁——当下散文写作中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文钢;;从生活的低处展翅高翔——李轻松诗作印象[A];李轻松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高晓晖;;灵魂的旋转,如一叶翻飞的蝴蝶[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侯耀忠;生命意义的永恒追寻[N];光明日报;2003年

2 杜学文;生命意义的哲学观照[N];山西日报;2002年

3 马光星;极地生命的独到感悟[N];文艺报;2007年

4 郭冰茹;诠释生命意义的草根爱情[N];文艺报;2007年

5 杜光辉;良知作家的诚信呼吁[N];文艺报;2009年

6 王晓鹰;舞台形式多姿多彩 剧本创作难以出新[N];文艺报;2008年

7 张颐武;青春的褶皱与期望[N];兰州日报;2005年

8 李兴阳;西部生命的多情歌者[N];文艺报;2005年

9 牛玉秋;活出意义 活出精彩[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10 缪克构;诗歌生态恶化是谁惹的祸[N];文汇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牛海蓉;元初宋金遗民词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静;周密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郭宝光;清初淮安山阳望社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4 严冰;自由在是,,人道亦在是[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言锋;中国十六-十八世纪社会心理变迁与白话短篇小说之兴衰[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姬忠勋;明清之际时事小说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7 东方乔;论佛教对唐宋词的影响[D];河北大学;2003年

8 丁功谊;钱谦益文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辉;自辩与自赎的求生之路——论吴梅村的自救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万杰;周作人与中国遗民文化[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马桂珍;名士与遗民双重人格的展示——论张岱的散文[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淑成;生命意义的探求与重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谢皓烨;宋元之际江西遗民词研究[D];湘潭大学;2002年

6 贾琳;《豆棚闲话》遗民思想及讽刺艺术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7 岳林海;论屈大均遗民心态之变对其词作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7年

8 吕宁;生命意义的思考和追问—史铁生作品的内蕴[D];吉林大学;2007年

9 于利;生命意义的探寻[D];吉林大学;2009年

10 钮绮;论汪曾祺小说的生命意识[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752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0752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c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