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以道书为线索看道教在日本的传播

发布时间:2018-07-10 11:39

  本文选题:道书 + 道教 ; 参考:《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5年01期


【摘要】:道教作为中国历史上流传时间长、文化特色浓、社会影响大的宗教,曾与儒学、佛教鼎足而立,不仅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而且还传播到周边地区,以一种特殊的"东方智慧"对东亚各国的宗教、哲学与文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日本汉籍中记载的道书为线索,从神灵信仰、哲学思想、医药养生和修炼方术等方面可以看出道教在日本的传播及其文化影响。在日本传播的道书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最有影响的道书是《老子》和《庄子》;那些讲述修道之术的道书也受到重视,道教方术最终被日本文化所吸收;道教医药养生书在日本广泛流传,在江户时代之前,日本医师一般都根据道书来了解道教医药学并实践道教养生。在日本历史上,道教虽然没能像儒学与佛教那样为日本人广泛接受,但道教神灵也曾出现在日本神道教的祀神仪式中。道教虽然没有在日本建立教团组织,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但它却以一种关注人生命成长的"东方智慧",被日本人有选择地接纳并渗透到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与社会生活中,这是值得重视的东亚文化景象。
[Abstract]:As a religion with a long history, strong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great social influence, Taoism once stood up with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which not only affected the spiritual world of Chinese people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but also spread to the surrounding areas. A special oriental wisdom exerts a subtle influence on the religio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of East Asian countries. Taking the Taoist script recorded in the Japanese Han language as a clue, we can see the spread of Taoism and its cultural influence in Japan from the aspects of spiritual belief, philosophical thought, medical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practice of practice. There are abundant contents in the Taoist books spread in Japan, among which the most influential ones are Laozi and Chuangzi. Taoist medicine and health books are widely circulated in Japan. Before the Edo era, Japanese doctors generally learned Taoist medicine and practiced Taoism before the Edo era. In the history of Japan, although Taoism was not widely accepted by the Japanese as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Taoist gods also appeared in Japanese Shinto worship rituals. Although Taoism did not set up a religious order organization in Japan and embarked on the road of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it was selectively accepted and infiltrated into the spiritual world and social life of the Japanese by a kind of "oriental wisdom" which focused on the growth of human life. This is the East Asian cultural scene worthy of atten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6BZJ011)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10JHQ050)
【分类号】:B95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卓萌;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中的宗教存在主义意识——谈托尔斯泰创作中的“死亡”主题[J];外语学刊;2005年02期

2 李洪儒;;西方语言哲学批判——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七[J];外语学刊;2008年06期

3 易立新;;中西语言观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09年05期

4 李仁武;;和谐文化建设呼唤公共道德理性[J];攀登;2011年03期

5 李淑娟;论安乐死的困境[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6 付美青;;家族苦难的碎片叙事——评李锐的《旧址》[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7 李青;;主体间性理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启示[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8 曾朝阳;;贾宝玉的女性情结[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0期

9 张雪;试论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吴春燕;;从《都鄙问答》看石田梅岩的“商人道”思想[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时进;刘晓华;王约;刘小玲;;基于以能力为导向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首次正式调查——2010上海卢市湾区公众科学素质调查分析[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苏建;陈凡;;论技术与法律关系形态的历史嬗变[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4 刘学成;;试论日本二战后的文化价值取向与德育问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5 孙斌;张艳芬;;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帝国主义——从詹明信文化理论出发的一个考察[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6 陈立新;;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存在论寓意[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7 邵继勇;;吴越文化对史前日本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101期)[C];2010年

8 周丽昀;;博客生存与人的主体性[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9 张红岭;;《共产党宣言》与现代欧洲虚无主义[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韩德民;;个性意识、想象力与同情心——有关美育属性的功能性界定[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现U,

本文编号:21132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1132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5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