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肇哲学思想述评
本文选题:僧肇 + 哲学思想 ; 参考:《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
【摘要】: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僧肇哲学思想的面貌进行一 些修复工作,进而对其特点、性质和影响作了一些讨论。具体涉及 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介绍僧肇的生平著作及其哲学思想。包括圣 智和惑智的区别;般若无相无知的特征;万物不真,所以为空。介 绍了僧肇所用论证不真的三种手法:用“二谛义”、“缘起说”、 “名实无当”论证万物的不真。对僧肇的动静观也作了介绍。第 二,探讨僧肇哲学的特点、性质、影响,,指出其哲学的特点在于以 “空”破“有无”,以“静”破“生死”。在性质上属于客观唯心 主义。最后探讨了僧肇哲学的影响,重点在其对天台宗、华严宗、 禅宗的影响。并在讨论其影响的同时,强调了正确理解僧肇哲学的 重要性。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carries on some restoration work to the outlook of Sanzhao's philosophy thought, and then makes some discussion on its characteristic, nature and influence. 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first, it introduces Sanzhao's life works and his philosophical thoughts. It include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divine wisdom and bewilderment; the characteristic of Prajna's ignorance; all things are not true, so they are empty. The argument used by Sanjimo is not true in three ways: using "two meanings". "Origin theory", "name is not true" to prove that everything is not true. It also introduces Sanzhao's view of movement and movement. Second, to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nature and influence of Sanzhao's philosophy.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characteristic of his philosophy is to break the existence or not with emptiness, and to break down the life and death with stillness. It belongs to objective idealism in nature. Finally, it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Sanzhao philosophy on Tiantai sect, Hua Yan sect and Zen sect. At the same time,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Sanzhao's philosophy.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B9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朝蕾;;《肇论》的论证艺术与语言风格[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府建明;;文本、范式及思想真实:关于肇学研究的历史反思[J];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04期
3 白世杰;;古is的教育经济思想述评[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4 陶欣欣;;李鸿章外交思想述评[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4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尚杰;;禅宗与后现代宗教[A];“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青峰;巩建华;;管仲“利出一孔”政治思想述评[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3 宋奎波;陈红兵;;媒介分析学派的媒介技术社会影响思想述评[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江静;;元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个侧面——以无学祖元《临剑颂》为例[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5 马元良;;荀子的经济思想述评[A];孔学研究(第十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张苏;;新技术框架何以被采用:B-K-T蛙跳模型思想述评[A];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发展——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九次大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 康正果;母语之根[N];社会科学报;2003年
2 白光;文化交融与综合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双鱼一生;“北京病人”的有病呻吟[N];中国邮政报;2003年
4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赵春明;陶大镛世界经济思想述评[N];光明日报;2010年
5 双鱼;有病呻吟[N];中国文化报;2003年
6 邢贲思;禅宗和佛教的改革[N];学习时报;2000年
7 立人;勾勒中国佛教哲学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陈洁;方立天:学问多从静里来[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刘好光;人生可以尽在自己掌控[N];中国教育报;2010年
10 方立天;我的治学之路[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4年
2 唐秀连;僧肇的佛学理解与格义佛教[D];中山大学;2006年
3 成建华;龙树与中国佛教哲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阮氏金凤(释严莲);龙树中观思想在华流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孔祥珍;铃木大拙与西方语境下的禅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施保国;方东美论道家思想[D];安徽大学;2010年
7 陶家骏;敦煌研究院藏佚本《维摩诘经注》写卷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兴智;僧肇哲学思想述评[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陈鑫;僧肇的认识论思想[D];西北大学;2010年
3 王伟;僧肇“无知”与“般若”关系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02年
5 王建军;《注维摩诘所说经》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张发胜;张君劢政治思想述评[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刘恒贵;卢卡奇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03年
8 平功波;布列钦卡教育科学思想述评[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宋赛花;梁启超的逻辑——方法论思想述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龚维政;尼采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1154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115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