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佛陀缘起思想探析

发布时间:2018-07-12 21:02

  本文选题:缘起 + 奥义书 ; 参考:《南开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摘要】: 佛陀即释迦牟尼,乃佛教的创立者,其言教内容虽多,但有其一以贯之者。这一贯佛法者就是佛陀的缘起法。由于佛陀认为最要紧的问题是人生问题,本体论问题与人生实际不相关,即便讨论也得不到解决,只是徒劳无益,因此其关心的问题集中在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解脱方面,其说教也是按照这一主题展开的。因而,在运用缘起法时,佛陀主要是以之如实观察人生现象,所以佛陀缘起论的具体表现形态就是十二因缘说。 就佛陀的缘起思想,本文欲从四个部分对之进行详尽分析。首先,佛陀所处的时代是印度思想界大开的时代。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佛陀既借鉴、吸收了前世的奥义书思想,又对当时的沙门思潮进行了扬弃。在充分利用了这些智慧资源后,佛陀提出了极有原创性的缘起理论。其次,具体分析佛陀的缘起思想:一是论述十二缘起思想;二是指出这一理论旨在揭示无常性和无我性,也就是缘起即空;三是佛陀提出这一理论之目的就是使众生得解脱。再次,分析了十二因缘说与佛所说法之间的关系,得出十二因缘说是佛陀思想的核心部分的结论。最后,阐述了部派佛学对佛陀原有立场的偏离和大乘佛学对佛陀思想的回归。本文的目的在于解明,对佛陀缘起思想做纵横分析,从而对其有通透理解。
[Abstract]:Buddha, Sakyamuni, was the founder of Buddhism. This consistent Dharma is the origin of the Buddha. Because the Buddha thinks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is the question of life, the ontological problem is not related to the reality of life, even if the discussion is not solved, it is only futile, so its concern is focused on the essence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emancipation of human beings. His preaching is also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is theme. Therefore,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origin method, the Buddha mainly observes the phenomenon of life according to the truth, so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the Buddha's theory of origin is the theory of twelve causes. On the origin of the Buddha thought, this article from the four parts of the detailed analysis. First of all, the era in which the Buddha lives is an era of Indian thought. Under this kind of thought background, Buddha not only used for reference, absorbed the thought of Upanishaus in the previous life, but also subrogated the thought of Shamen at that time. After making full use of these intellectual resources, Buddha put forward a very original origin theory. Secondly, the author concretely analyzes the origin thought of Buddha: one is to discuss the thought of twelve origins; the other is to point out that this theory is aimed at revealing impermanence and non-ego, that is, the origin is empty, and the third is that the purpose of Buddha's theory is to free all living beings. Third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y of 12 karma and the Dharma of Buddha, and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theory of 12 karma is the core part of Buddha's thought. Finally, the deviation from the original position of Buddhism and the return of Mahayana Buddhism to Buddha's thought are expounded.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 of Buddha.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9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普贤僗[J];青岛画报;2011年07期

2 金易明;;蓝毗尼的晨曦佛陀诞生地蓝毗尼园瞻礼沉思[J];佛教文化;2010年01期

3 刘雄伟;;现世之蔽及澄明之境——藏传佛教思想的生存论意蕴[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释然;;人生的链锁[J];芳草(经典阅读);2011年09期

5 刘子超;;佛陀诞生地[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18期

6 俞理明;;从“佛陀”及其异译看佛教用语的社团差异[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索甲仁波切;郑振煌;;生如秋天的云[J];意林;2011年19期

8 刘子超;;拘尸那迦[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19期

9 郑小兰;;不抱怨的智慧[J];公关世界;2010年02期

10 ;星云说禅[J];今古传奇(单月号);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立天;;当代佛教要重视阐扬佛教核心思想“缘起论”[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金申;;关于释迦的苦行像[A];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释隆迅;;和谐社会谈觉之教育[A];佛教生死哲学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4 释惠谦;;佛法、科学与生命科学[A];佛教生死哲学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5 李烨;蒋应时;;医缘[A];第三届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7——中医“治未病”暨首届扶阳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李音祚;;和谐社会,善待生灵[A];中国生命关怀协会2008灵山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武氏玉璧;;谈谈佛教的“佛”字[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方立天;;心从“正见”始——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3集)[C];2008年

9 释圣富;;坚持正确信仰 扫除邪恶势力——试从佛教徒如何“教化社会、净化人心”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A];反邪教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反邪教协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姚文琦;;从湄洲“妈祖八宝”传说与佛家、仙家八宝之比较看海洋人的信仰与生活[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 方立天;当代佛教要重视阐扬佛教核心思想“缘起论”[N];中国民族报;2010年

2 释见介;自在的赏花人[N];中国邮政报;2006年

3 石山;佛陀关爱儿童 比丘尼抚子成长[N];中国民族报;2004年

4 李小艳;说佛[N];中国民族报;2003年

5 陆春旺 关飞;佛陀山上金鸡鸣[N];云南科技报;2001年

6 记者 禹媚;以出世之心来做入世之事[N];中山日报;2009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杨鸿勋;破解唐慈恩寺大雁塔原状之谜[N];中国文物报;2004年

8 王民;走向佛坛的玉华三藏法师(上)[N];铜川日报;2010年

9 记者肖丽影;水区政协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N];亚洲中心时报(汉);2009年

10 本报记者 钟可芬;洪贵宾:用佛陀的心态做事[N];医药经济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释永仁(Rev, Kanattegoda Saddharatana Thero);佛陀的教学方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稂荻;无尽的现象圆融[D];吉林大学;2011年

3 詹志和;佛陀与维纳斯之约——近代佛学与近代美学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荆亚玲;中古汉译佛典文体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项江涛;大昭寺转经廊壁画艺术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汪yN;中古佛典量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韩艳秋;天台智榃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阮氏秋月(释如月);当代中、越佛教尼众僧团异同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杜萍萍;智俨生平及其华严思想[D];吉林大学;2010年

10 李建隆;敦煌壁画中的乐舞演出与演出空间[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相磊;佛陀缘起思想探析[D];南开大学;2010年

2 珍措;论《大藏经》中佛陀本生的特点[D];西藏大学;2011年

3 宋玉波;唯识学在中国的理论发展(中古时期)[D];西北大学;2000年

4 王娟侠;山水游记缘起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景;佛教生命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6 阮氏美珠;佛教在越南顺化市的影响[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7 吴雪英;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南昌大学;2006年

8 窦修林;魏晋南北朝飞天样式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9 李聪;死亡与涅i肹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徐杨;巧设意境 妙悟人生[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184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1184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3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