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藏对《大乘起信论》的判释
[Abstract]:Fazang's thought of judg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early, middle and late. Fazang used five religions and ten judgments in the early period, five teachings in the middle and four in the middle. Fazang has always used reason and matter relation as the basis of judgment.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period, the doctrine of Buddha nature has gradually changed into the main standard in the literature of teaching. In the five religions system, "Mahayana's theory of faith" is said by saying absolutely, according to words two kinds of truth are first sentenced as the beginning, the end, the three religions, then based on the Buddha nature theory as the final sentence, the second religion. In the four ruling systems, Dharma is mainly based on the doctrine of Buddhahood, "Mahayana's theory of starting faith" as "one multiplicative" with "only three". The status of all kinds of teaching methods is higher in the four cases than in the five systems, which reflects the efforts of the "Hua Yan one multiply round" religion to dominate the religion. Fazang juxtaposed the five religions and the four judgments, and controlled all kinds of judgments with his mellow thoughts, and became an unobstructed system.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
【分类号】:B9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袁大勇;;《华严金狮子章》撰著时间考[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晓燕;;“达玛灭佛”与“会昌法难”比较研究[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甘生统;;刘勰节情观的思想史考察[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闫博;;论佛教对清代侠义公案小说的影响[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陈金凤;;试论马祖弟子对马祖禅法的修正[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靳莹;;禅宗思想对中国书法的影响[J];丝绸之路;2009年16期
6 张雁南;;唐代社会群体消费行为特征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宇恒伟;邓龙奎;;文明交往视野中的民间佛教若干问题探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03期
8 朱新林;;僧肇“不真空”思想述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9 杨之峰;;智旭《阅藏知津》对佛经目录的改革[J];图书情报工作;2009年01期
10 陈坚;;灌顶对“天台学”与“涅i醚А钡娜谕╗J];台州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郭璇;;巴蜀地区摩崖佛寺的流变[A];古建筑施工修缮与维护加固技术交流集锦[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稂荻;无尽的现象圆融[D];吉林大学;2011年
2 蔺熙民;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耿朝晖;释慧皎《高僧传》文学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续腾;华严宗教理思想的形成[D];复旦大学;2011年
5 詹志和;佛陀与维纳斯之约——近代佛学与近代美学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玄宗女贵莲(释慧莲);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7 牛宏;《章嘉宗义》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李海波;死亡学视野中的中国佛教死亡观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9 杨军;宋元三教融合与道教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刘艳芬;佛教与六朝诗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威巍;佛教皈依者的幸福感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仉蓉梅;《苦瓜和尚画语录》美学思想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岩;明代徽州佛教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4 刘登鼎;论郑玄、孔颖达、朱子、阳明对《大学》之诠释[D];湘潭大学;2011年
5 阮氏李(NGUYEN THI MAN);道安与佛教中国化[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班泰勇;P虚法师及其佛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李晓红;南朝诗歌中的佛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刘正平;沈Oz期诗集与诗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李彦辉;东晋南朝隋唐诗僧丛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海军;禅与中国山水画[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391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139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