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玄奘所传唯识学“无种姓”说的内在逻辑

发布时间:2018-08-12 13:03
【摘要】:玄奘传唯识学所立"无种姓"之说,与作为其唯识学体系核心理论的种子论之间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首先,唯识学的种子学说是其种姓学说的基础,其中隐含了不同类种子相互聚合的几率问题,"无种姓"类众生的存在于理论上有逻辑必然性。其次,如果唯识家承认无种姓一类人可以后天转化,则会与种子六义中"性决定"和"引自果"的说法自相矛盾。再次,唯识家认为,若承认一切众生皆能作佛,则与契经中所言的"众生无尽"之教说相互矛盾。最后,玄奘一系唯识学对于种子来源的问题采"本有"和"始起"之二类兼有说,其批评始起说的理据,是认定众生初始的无漏种子不能通过后天熏习而成,此说亦与"无种姓"之说直接相关。
[Abstract]:The theory of "no caste" established by Xuanza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eed theory as the core theory of his intellectual system. Firstly, the seed theory of generalism is the basis of its caste theory, which implies the probability of different kinds of seeds converging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existence of sentient beings without caste is logically inevitable in theory. Second, if the recognizers admit that the caste class can be transformed, it would contradict the claims of "sexual decision" and "citation from the fruit" in the six meanings of the seed. Thirdly, the rationalists believe that if we admit that all living beings can be Buddhas, it contradicts the doctrine of "endless sentient beings" as stated in the Qi Sutra. Finally, Xuanzang's intellectual studies adopted both the "original" and "original" theories about the origin of seeds. The rationale for his criticism of the original theory was that the original seeds of all living beings could not be obtained by the day after they were smoked. This theory is also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theory of "no caste".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文理学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现代宗教学术史研究”(批准号14JZD034)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9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宏禹;;王恩洋唯识学思想的特色及其时代意义[J];五台山研究;2009年02期

2 胡晓光;;略论“识”与“智”的区别——唯识学与世间哲学的本质不同性之通考[J];法音;2010年12期

3 胡晓光;略论唯识学的真如理论[J];法音;1994年08期

4 胡晓光;略论唯识无境[J];法音;1994年10期

5 胡晓光;唯识学对哲学的超越[J];法音;1995年01期

6 黄夏年;王恩洋先生的唯识学著作[J];佛学研究;1999年00期

7 续戒法师;;唯识学中的名言与真实[J];符号与传媒;2012年02期

8 黄夏年;;百年的唯识学研究[J];社会科学动态;2000年01期

9 慧仁;试论无相唯识与有相唯识理论差异及其实质[J];法音;2003年12期

10 周贵华;唯识与唯了别——“唯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的再诠释[J];哲学研究;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彭彦琴;史运芳;;佛教之人格形成与发展理论探究——以唯识学种子说为例[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书评人 陈克艰;一本根底故、裁断新的佛学门径书[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杨新宇;从公众选择角度看科学与宗教的关系[N];中国民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广良;太虚唯识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徐东来;唯识学“转识成智”理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高小强;唯识学“转识成智”说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刘连朋;在佛学与哲学之间[D];南开大学;2006年

5 朴均吉;玄奘与韩半岛佛教[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梅文辉;从现象学“看”五重唯识“观”[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2 王慧慧;唐代唯识学发展脉络及其在敦煌地区的流传[D];兰州大学;2008年

3 袁宏禹;王恩洋唯识学思想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宏涛;中国唯识学的心性思想探析[D];四川大学;2006年

5 刘佳明;佛教唯识学中认知理论的探析与构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6 孙改明;论熊十力与唯识学[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荣益;禅宗发展的唯识学背景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8 高勋;王恩洋唯识学思想探微[D];吉林大学;2009年

9 宋玉波;唯识学在中国的理论发展(中古时期)[D];西北大学;2000年

10 王蒙;浅析唯识学种子说[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791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1791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7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