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古时期佛教徒的全身葬法
[Abstract]:After Buddhism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the funeral customs of Buddhism, such as cremation, Gutaolin burial, and so on, were also introduced into China. However, from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to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a new burial method-the whole body burial method-appeared in the Zen master group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the monks and stone inscriptions. During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is kind of burial began to extend from Zen master to the whole monastic regiment, which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Buddhist burial customs in China. The traditional cremation, the burial of Gutaolin and other Buddhist burial customs emphasize the rejection of the body, while the whole body burial method focuses 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immortality of the body. This clearly shows that the two kinds of burial customs represent different body views and the change of Buddhist principles behind the two kinds of burial customs.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分类号】:B9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乃翥;;龙门石窟唐代瘗窟的新发现及其文化意义的探讨[J];考古;1991年02期
2 徐苹芳;;宋元时代的火葬[J];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09期
3 马世长;;关于敦煌藏经洞的几个问题[J];文物;1978年12期
4 李文生;杨超杰;;龙门石窟佛教瘗葬形制的新发现——析龙门石窟之瘗穴[J];文物;1995年09期
5 徐苹芳;;僧伽造像的发现和僧伽崇拜[J];文物;199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冬晴;余慧;;盘龙山与汉、藏佛教的普贤信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郑韬;;中唐文人士大夫对洪州宗的接受——以白居易、权德舆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3 李帮儒;;我国古代农禅的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4 俞晓红;论唐五代白话小说的伦理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张勇;;寒山的论诗诗[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张勇;;诗情与道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邹星旺;;论赋对变文讲唱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8 李娜;;李端与佛教之关系略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9 陈长伟;李德鹏;;《吐鲁番出土文书》词语释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10 裴恒涛;;唐代社会保障制度渊源探析[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耀飞;;五代蜀地粟特系沙陀人考[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党燕妮;;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毗沙门天王信仰[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C];2005年
3 郑炳林;;晚唐五代河西地区的居民结构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4 李军;;晚唐凉州控制权转移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5 秦臻;;四川渠县新发现东汉石兽及相关问题[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陆庆夫;陆离;;试论吐蕃统治郭煌的基层组织[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史金波;白滨;;莫高窟、榆林窟西夏文题记研究[A];西夏学(第二辑)[C];2007年
8 彭杰;;龟兹石窟壁画中的地神[A];龟兹学研究(第二辑)[C];2007年
9 杜斗城;许栋;;善无畏来华途经“龙宫”考[A];龟兹学研究(第四辑)[C];2012年
10 陈玮;;中古胡系民族之流动——对公元5~10世纪宁夏区域粟特人的历史考察[A];历史学的省思与展望——第三届清华青年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4 邵颖涛;冥界与唐代叙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薄振杰;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尹勇;隋唐五代内迁蕃胡族源考异[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于硕;唐僧取经图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娜;北宋“文字禅”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玉强;唐代马球运动和现代马球运动的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詹伟明;唐代胡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杨娜;圣经文本翻译钦定现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何丽;两宋的僧诗批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吉;契嵩孝亲观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荣梅;禅宗“自然观”的理论内涵与美学意蕴[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潘晓凡;唐宋福建佛教发展演变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栗志亮;唐代女子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欧阳秀敏;宋代占卜风气中的士人行为与心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鲁海军;志磐<佛祖统纪>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温玉成;试论武则天与龙门石窟[J];敦煌学辑刊;1989年01期
2 张乃翥;从龙门石窟造像遗迹看北魏民族关系中的几个问题[J];民族研究;198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昂;木雅塔公寺金刚神舞法会[J];西藏研究;2004年03期
2 郭净;藏传佛教羌姆与中阴救度[J];西藏民俗;1997年04期
3 段小强;敦煌文书所反映的古代丧礼[J];敦煌学辑刊;1996年02期
4 白玛措;松潘本教神舞简介[J];西藏研究;1998年01期
5 张小平;《敦煌愿文集》校补[J];西域研究;2003年02期
6 扎西;神鹰与天葬[J];西藏旅游;2003年04期
7 谭代龙;《汉语大词典》阅读札记[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郭净;藏传佛教寺院“羌姆”祭典中的三类角色[J];中国藏学;1996年01期
9 郭净;多重意义的祭祀空间──以西藏桑耶寺仪式表演为例[J];思想战线;1997年03期
10 郭净;西藏桑耶寺神舞“羌姆”的实地考察[J];文艺研究;1998年01期
,本文编号:24305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430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