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印光法师“格物致知”思想初探——兼谈“格物致知”诠释说的流变

发布时间:2019-03-03 15:22
【摘要】:在我国儒学史上,对于"格物致知"的诠释,大致有经学体系与理学、心学体系三种,各家解释因学理基点不同而思想各异。印光法师青年时期受理学影响较大,后经历了从儒学向佛学的转变,因其儒、佛贯通的学术风格与挽救世风、世运的宗教热忱,故走出儒学看儒学,对于"格物致知"的定义大胆采用了九川的思想火花,并给予佛学化的处理,于清、民之际儒、佛并弘,影响甚巨。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Confucianism in our country,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interpretations of the theory, namely, classical learning system, Neo-Confucianism system and mind-learning system. The explanations of each school vary according to the basic points of the theory. In his youth, the Yin Guang mage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Neo-Confucianism, and then went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onfucianism to Buddhism. Because of his scholarly style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the style of saving the world, and the religious enthusiasm of the World Games, he went out of Confucianism to look at Confucianism. The definition of "lattice and object to know" boldly adopted the thought spark of Jiuchuan, and gave Buddhism the treatment,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people,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magnanimity had a great influence.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河、洮、岷文化研究中心;
【分类号】:B949.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宝信;;漫议“格物致知”学说之中外古今命运[J];广西社会科学;1993年06期

2 朱宝信;“格物致知”论抉微[J];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03期

3 刘泽亮;“格物致知”考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4 杨建华;;先秦“格物致知”论[J];汕头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5 朱宝信;“格物致知”论抉微[J];哲学动态;1995年09期

6 张核胜;宋明理学“格物致知”认识论对自然科学的消极影响[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7 蔡铁权;;“格物致知”的传统诠释及其现代意蕴——一种科学与科学教育的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14年06期

8 胡家祥;;“格物致知”命题新解[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9 彭耀光;;伍观淇《大学》古本“格物致知”解[J];齐鲁文化研究;2009年00期

10 朱修春;;论清初四书学者群体“格物致知”思想的特色与意义[J];天府新论;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乐爱国;周翔;;从朱熹的“格物致知”到“科学”[A];朱熹与武夷山学术研讨会专辑论文集[C];2004年

2 刘正平;;朱熹和陆九渊的“格物致知”说辨析[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曾乐山;;论朱熹的“格物致知”认识论和方法论[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朱汉民;谁误读了“格物致知”?[N];光明日报;2012年

2 黄铁军;希格斯玻色子、格物致知与四大皆空[N];中华读书报;2013年

3 北京外国语大学 祝和军;精技近乎艺[N];光明日报;2014年

4 叶攀 张继红 湖北省宜昌市中医院;“格物致知”识中药[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5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 尹继佐;探索新机制 寻求新建树[N];社会科学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邝宁;“格物致知”说哲学省察[D];山东大学;2015年

2 杨美;朱熹与王阳明的“格物致知”论的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王彦涛;段正元之“格物致知”论[D];兰州大学;2006年

4 王啸;格物致知内涵的历史考察[D];吉林大学;2006年

5 廖永安;原格物致知[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杨;《大学》与宋明理学[D];天津大学;2008年

7 朱光亚;德性和知识的分野[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338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4338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3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