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了凡四训》中的佛教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6 23:03
【摘要】:《了凡四训》成书于明代,虽然篇幅较短,但其中所蕴含的义理相当丰富,是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的典型代表。其书作者袁黄,为明代杰出的思想家,在佛学、儒学、医学、教育、军事、易算等方面皆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因此其在明朝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文化大背景下,能够吸收儒释道各自特色的思想体系而写出为众多学者推崇的《了凡四训》。本文在搜集了大量资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试图对《了凡四训》的因果报应论、心性论、修行解脱论进行系统的研究,对其中所吸收的儒释道思想追本溯源,探析其三教合一的特征。《了凡四训》包含四个章节,分别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篇文章各自独立成文,而又一以贯之,强调命由我作、善恶报应之理,同时由此衍生出了“趋吉避凶”的方法——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痛改前非、积累善德,就能改变命运,获得无尽善报。本文的第一章论述的是善恶报应之理,即因果报应论,其是“立命之学”的理论基础。因此,该部分以袁了凡如何从“澹然无求”的命定论转向佛教的因果报应论为主线叙述命定论、因果报应论的区别。其次,袁了凡认为为善须先治心,其理论基础便是第二章的心性论。这部分首先分析佛教的心、性概念,然后论述袁黄如何在佛教心性论基础上吸收孟子的性善论。本文的第三章则是论述因果报应论、心性论的最终目的即修行解脱理论。该部分首先探析《了凡四训》中所吸收的佛教修行理论,然后总结其中吸收的儒、道的修行论。最后一部分则是分析《了凡四训》中的丰富义理对当今社会的启示。该部分以因果报应论、心性论、修行解脱论为结构分别论述这三者对如今社会道德缺失、人伦失守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9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霞;牟永生;;《了凡四训》中的因果观及其当代意义[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01期

2 陈泰山;;《了凡四训》的启示[J];共产党员;2017年24期

3 韩春丽;徐薪然;;改变命运 成就人生——我读《了凡四训》之一[J];中国青年;2014年21期

4 谢一s,

本文编号:26171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6171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5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