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四种取代宗教说”反思

发布时间:2017-03-23 13:10

  本文关键词:“四种取代宗教说”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主要反映了两部分研究工作:一是通过研读原著,力求如实再现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四种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的"取代宗教说",即陈独秀所代表的"以科学代宗教说"、蔡元培所代表的"以美育代宗教说"、梁漱溟所代表的"以道德代宗教说"和冯友兰所代表的"以哲学代宗教说";二是通过综合反思,以期寻求学术启发,积累问题意识,推动现今研究。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关键词】取代宗教说 宗教 科学 美育 道德 哲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西宗教哲学比较的几组关键问题”( 10JJD720013)
【分类号】:B911
【正文快照】: 自明末清初中西方文化传统发生激烈碰撞以来,“如何理解宗教”不但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一大理论难题,而且成为中西方文化传统比较研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通过重温原著,力求如实再现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四种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的“取代宗教说”,即陈独秀所代表的“以科学代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德勇;论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的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沈跃春;冯友兰对“大全”悖论的消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刘静芳;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从冯友兰到张岱年[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郭淑新;神秘主义:一种哲学的“境界”和“方法”——论冯友兰对神秘主义的诠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 谢树放;;试谈儒家之中、仁、和及三者关系[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6 王成华;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改革刍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刘刚;;诠释论视阈中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观[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丁希勤;佛教“一心开二门”对宋明理学的影响[J];安徽史学;2005年05期

9 余秉颐;;现代新儒家文化哲学的核心理念[J];安徽史学;2010年06期

10 张晓峰;;浅谈人性论对先秦法律思想的影响[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茂堂;李家莲;;当今国内伦理学史研究的情感缺失[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陈戈;储小平;;差序制度结构与中国管理革命——以李宁公司的发展变革为例[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3 陈晓平;;冯友兰境界说的方法论评析[A];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世清;;“天人合一”与对称逻辑——从冯友兰中西逻辑观看逻辑学的发展方向[A];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陈世清;;“天人合一”与对称哲学——从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看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A];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孙烨;;“天”与“神”——从宗教的根源比较中国与古希腊文明[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7 张静互;;孟子“礼”概念的三重含义——作为“门”、“心”、“人伦”的“礼”与其教育内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曾惟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中的中国形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史晓宇;;浅议《论语》对党员干部素养的启示[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苗天德;;王徵(1571—1644)——机械发明家,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先驱,中国历史上著书介绍西方力学的第一人[A];第三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志奇;北京人民大会堂室内环境艺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6 杨震;法价值哲学导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7 李刚;道治主义政治文化及实践[D];西北大学;2001年

8 王荣国;明清时代的海神信仰与经济社会[D];厦门大学;2001年

9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鑫;清代以来恩施市城镇景观演变解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陈艳艳;河南省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蔡琳彬;老舍小说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的探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彬;舞龙快乐合作式教学模式在上海市部分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中开展的实验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田斌;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经芹;中西义利观及其对外交政策影响的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齐朗;从文化建构视角论商务文本的翻译策略[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费春宏;网络交换论与中国人情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湘云;《圣经》中的性道德[J];宗教学研究;2003年03期

2 陈霞;宗教和道德关系的结构层次[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3 徐明军;蔡元培思想发展的一个环节:从伦理代宗教到美育代宗教[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宝贵贞,邹婧;基督教与佛教伦理思想比较研究[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谭洁;基督教原罪论·自由意志·道德[J];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6 董群;论《法华经》的道德思想特色[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崔莉;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文献的文化指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3期

8 万瑞林;;正确解读科学[J];科学与无神论;2005年06期

9 徐田秀;陀思妥耶夫斯基宗教意识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10 张宪;基督宗教伦理学的理论特质[J];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兵;;有关生死之超常现象的科学解释及佛法解释[A];佛教生死哲学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2 徐学;;吴真人信仰的文化功能初探[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苏贤贵;穿越宗教的科学话题[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祝薇;论早期现代新儒家的宗教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裴;隋、唐、五代道教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艳红;评中国的反科学主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四种取代宗教说”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37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637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8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