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尼柯耶》及《阿含经》“心解脱、慧解脱”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9 19:51
【摘要】:心解脱、慧解脱历来在中国、西方与日本的学界有不少的研究,但多半停留在对某一部经的研究上。最典型的例子是,针对《须深经》的探讨以及衍生出的诸多问题,使得学界和教界对心解脱、慧解脱的内涵及修学过程,产生了分歧。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研究心解脱与研究慧解脱同样重要,决不能把慧解脱简单等同于“干观者”有台湾学者认为心解脱对于研究慧解脱没有帮助,所以不必要研究它。而围绕着慧解脱的问题则更多。中、西、日的学者们经过多年对慧解脱的研究,他们提出:慧解脱成就者缺乏“止”,也就是禅定的基础,所以称之为“干观者”。这被目前多数学者与行者所公认。于是,他们试图从巴利注释书(五世纪斯里兰卡觉音论师对巴利《尼柯耶》的注释本,包含《清净道论》等)中找到论点依据来证实这一思想,发现无论是《尼柯耶》还是《注释书》中,记载慧解脱属于“干观者”的论典依据出自《清净道论》中仅有两处。原因在于,历来研究慧解脱的学者们,他们主要依据觉音论师(Buddhaghosa)《清净道论》与《阿含经》有关的经典是《须深经》,学者们以《须深经》为依据,进而研究出的结果是慧解脱与“干观者”有关。由此,该论点被公认,成为板上钉钉的论述。但是,笔者的研究发现:学者们以往的研究似乎忽略了《尼柯耶》及《阿含经》的经文原意,很少有学者能真正进入到经典当中来讨论慧解脱的思想。虽然西方学者L.S.Cousins及Richard Gombrich也有一定的经典依据,但在论述慧解脱的问题上他们的论证与结论并不完善。日本及其他国家地区的学者们也大多如此。实际上,在《尼柯耶》及《阿含经》中经过仔细阅读,笔者初步得出的结论为:在《须深经》中,提到须深婆罗门向几位慧解脱罗汉提问他们解脱的内容时,发现他们既不具备四禅,又不具备罗汉该有的解脱境界。但那些被问的慧解脱比丘,非常明确地告诉须深婆罗门,无论你信不信,我就是慧解脱罗汉。就是这部经导致了后来的慧解脱研究者们不断地衍生出慧解脱与“干观者”的课题,造成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然而,在《尼柯耶》及《阿含经》中,除了这部经记载慧解脱罗汉是这样的状态,其余经典并没有提及。实际上,经典中单独出现慧解脱的时候,其意义跟“干观者”并没有关联;至于心解脱、慧解脱同时出现的经典中,两者几乎是同义词(也就是成就心解脱同时就等于成就慧解脱,反之亦然)。笔者据此得出的结论是,心解脱、慧解脱同时出现时,代表着一种可能是定(与)慧的解脱境界。心解脱单独出现在经文中时,有几种情况:其一,属于梵天所修的法门;其二,属于心从烦恼中得解脱的境界;其三,心解脱不能被亡失或遗落,它在解脱路途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只要将它发挥到极致,就是迈向解脱的最好方法之一。对于佛教修行者而言,掌握正确的方法,如同手握地图般,行稳致远。本文依据《尼柯耶》及《阿含经》原文,深入探讨心解脱、慧解脱的内涵,并以此作为本研究的方向,期望带来新的研究成果。从经典中寻找心解脱、慧解脱的真面貌,能帮助自己与有缘人获得确切及有效的方法,进入心解脱、慧解脱的境界。第二,慧解脱单独出现在《尼柯耶》经典中,除了《须深经》外,其余例如:《慧解脱者经》、《七识住经》、《枳吒山邑经》等,记载慧解脱者都具备四禅甚至四空定及灭尽定的禅定力。由此可知,近代学者们参照论典质疑慧解脱者的禅定基础是站不住脚的。根据《尼柯耶》中的经文发现,慧解脱者的禅定最高可到达灭尽定。另,台湾学者温宗X以《须深经》为依据而探讨慧解脱的禅定基础,并提出行者是否具备禅定也不会影响其修观,但《尼柯耶》典籍中从未强调。经文中在出现慧解脱的名称之前,总会出现其他修行方法作为进入四禅的前方便,最后从四禅进入解脱。没有禅定基础的行者,即便他们透过慧观也能进入,但会出现退失的情况。其心未定导致无法降伏内心,不时地会产生解脱心不稳定,甚至烦恼心乘虚而入等。关于此类问题将于本文第二章第二节“心解脱退失情况,”进一步说明。另,根据《尼柯耶》经文,一旦表明此类行者是慧解脱时,具备四禅、四空及灭尽定,拥有这样定力的行人称之为慧解脱。根据《尼柯耶》经典慧解脱具备四禅甚至灭尽定,唯独《须深经》例外。因此,《须深经》描述慧解脱者的境界,只代表着慧解脱境界中的一种情态,而不是代表整体《尼柯耶》中慧解脱的真实境地,不能以之视为整体《尼柯耶》中慧解脱的准则。作为一种例外,佛陀以此告诉行人,慧解脱者也有这样的状态存在着。佛陀教导的方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应机设教,面对不同层次的闻法者的根基讲述适当的教法令其收益。《须深经》中慧解脱,属于《尼柯耶》中的一种慧解脱,并非代表整体《尼柯耶》的慧解脱。我们不否认《须深经》的存在意义,但问题是近代学者们将之发扬光大,多半追寻注释书的内容,将慧解脱发展成另一体系中。因为角度不同,应用材料不一样,这只能说明,他们所谈论的慧解脱思想属于论典的意思。第三,心解脱、慧解脱同时出现在经典中,这非常关键,但一直以来却是被忽视掉的环节。进入心解脱、慧解脱是《尼柯耶》中的终极究竟,是每一位佛教徒所要追寻的解脱方向。佛陀本身自认为是心解脱、慧解脱的行者。进入此解脱境界之前,行者必须经过一番的用功努力,最终除断所有的烦恼障碍,才能进入没有烦恼的(漏尽)心解脱、慧解脱的境界中,是一种无烦恼定慧等持的解脱境界。在此,如果省略了心解脱的内容,则显示不出《尼柯耶》的解脱境界了。再者,按照《狮子吼大经》记载的三学(戒具足、心具足、慧具足)及戒、定、慧等相关的经典,则会发现《尼柯耶》中心解脱、慧解脱的境界蕴含着定与慧解脱的意义所在,并且心解脱、慧解脱在《尼柯耶》中蕴含着“圆满的解脱境界”的含义。此境界有声闻果位及佛陀果位之分。声闻行者能进入此境界者,则位于三果;佛陀本身也是进入此境界。此外,《尼柯耶》中记载,进入心解脱、慧解脱的修行方法,并非一种。行者可从不同的行门着手,经过一番彻底下功夫努力修行后,其中最关键的是能否除断烦恼。修行的方法有念身法、四如意足法等。较在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希望借助于对巴利文《尼柯耶》和《阿含经》经典的深入解读,对心解脱、慧解脱的相关疑难问题深刻反思,试图还原慧解脱的真实面貌,帮助佛教修行者获得早期佛教经典中提及的完整系统的修行指南。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948


本文编号:26449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6449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c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