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山石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8 02:55
【摘要】:文殊山石窟是河西地区重要的大型石窟群之一,位于酒泉市西南15公里的嘉峪山中,历史上属酒泉辖区,现归肃南县祁丰区管辖。石窟开凿于文殊山东西长约2.5公里的崖壁上,可分为谷口、前山、营房后、后山四个区域。经实地调查,本文将文殊山石窟洞窟编号152个,主要洞窟形制有中心柱窟、禅窟、僧房窟、佛殿窟等。史料中对文殊山石窟的相关文献记载较少,因此,其绝对年代也难以确定。文中通过对文殊山石窟与敦煌、新疆地区等石窟寺早期洞窟形制、造像题材和壁画内容的对比,将其开创年代定于太和之后的北魏时期。与元泰定三年(1325年)喃嗒失太子所立《有元重修文殊寺碑铭》载“观文殊圣寺古迹,建立已经八百年矣”,即北魏孝明帝孝昌年间基本相符。石窟的开凿离不开禅修,文殊山石窟“旧称有三百禅室”,从现有的禅窟遗存,足以说明魏晋以来的禅修思想在文殊山的盛行。作为早期石窟寺院,洞窟组合也是文殊山石窟的一大特点,早期的组合有中心柱窟和佛殿窟,后期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禅窟和僧房窟,这为分期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文殊山石窟自北魏创立后经历代多次重修,许多洞窟的形制、造像及壁画都显示出不同时代的历史特征。尤其是西夏、元时期的重修重绘,使前山第19窟(万佛洞)、29窟(千佛洞)中遗留了许多具有西夏艺术风格的壁画,这对于研究河西西夏佛教艺术和建筑具有重要的价值。文殊山石窟寺院内还留有大量的回鹘文题记和佛教文献,最晚至康熙五十二年,这表明直到清代,文殊山一带还有回鹘文化的遗存,对研究早已消亡的回鹘文化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西夏晚期开始流行藏传佛教,元代更是奉其为国教,文殊山石窟西夏风格的壁画已经有密教的融入,元太子喃嗒失对文殊寺的重修更是凸显了藏传佛教在元代的至高地位,密教中文殊菩萨道场的修葺则是唐宋以来文殊信仰在河西地区盛行的重要体现。文殊山石窟的开凿明显受到新疆和敦煌地区佛教石窟的影响,特别是在洞窟形制、壁画内容以及绘画技法上,既有来自敦煌的因素,又具备新疆石窟艺术中的一些典型特征,后期的重修中又融汇了来自中原地区的佛教文化。文中对文殊山石窟与其他地区石窟寺的关系也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图文】:
又名嘉峪山,位于酒泉市西南 15 公里的嘉峪山中,地理坐 39°32′,东经 98°20′,海拔最高 2228 米,最低 1672 米。历史上属酒泉辖归肃南县祁丰区管辖。文殊山石窟是河西石窟中的大型石窟群落之一,西石窟、五个庙石窟、莫高窟、榆林窟等;东邻马蹄寺石窟、天梯山石窟、石窟等(图 1-1)。宋元以前的文殊山,名嘉峪山,因传说文殊菩萨曾在圣,故称文殊山。文殊山是凸起于祁连山主峰北麓坡地的一条支脉,从祁乡文殊村的沟口起,向西延伸,至嘉峪关城北坡下与黑山连接,轴向略于弧约 30 公里。这条山脉是在第三纪末或第四纪初期原属祁连山北稳急剧下,堆积的砾石层厚达 800 米(包括老更新世的玉门砾石层和中更新世的酒层),后伴随祁连山前褶部急剧上升,基底发生岩体断裂而隆起形成中山东端处有一峡谷,称“文殊山口”,山色黄褐,虽与祁连山脉以峙,形似孤仍被视为祁连山的一支脉。文殊山有山峰 25 座,沟谷 14 条,总面积 120 里。洞窟依山势开凿于文殊山前山、后山等处的崖壁上,分布于南北 1.5 公西 2.5 公里的范围内。
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殊山石窟研。方艳《“穆天子见西王母”题材汉画像辨析》1一文从汉画像出天子传”所提供的文本信息,对构图方式所体现的人物关系进行考将“穆天子见西王母”图像分为三个阶段,周穆王与西王母,东王凡夫与神女。《楚辞》:“穆王巧梅,夫何为周流?环理天下,,夫何考证了这个传说中的爱情故事,认为这是周穆王姬满幸西王母事经图赞·西王母》亦曰:“穆王执贽,赋诗交欢,韵外之事,难以间的这种交欢爱恋关系,在汉画像中置于同一层面,与东王公西神女的构图完全不同。“穆天子西行见西王母的历史事件不仅仅被所转载,也被古代历史学家所共同肯定,因此如果将丝绸之路开启天子就是史载的西行第一人,穆天子会见西王母发生在酒泉,酒泉史事件的见证之所,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交汇处。”4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K879.2
本文编号:2653996
【图文】:
又名嘉峪山,位于酒泉市西南 15 公里的嘉峪山中,地理坐 39°32′,东经 98°20′,海拔最高 2228 米,最低 1672 米。历史上属酒泉辖归肃南县祁丰区管辖。文殊山石窟是河西石窟中的大型石窟群落之一,西石窟、五个庙石窟、莫高窟、榆林窟等;东邻马蹄寺石窟、天梯山石窟、石窟等(图 1-1)。宋元以前的文殊山,名嘉峪山,因传说文殊菩萨曾在圣,故称文殊山。文殊山是凸起于祁连山主峰北麓坡地的一条支脉,从祁乡文殊村的沟口起,向西延伸,至嘉峪关城北坡下与黑山连接,轴向略于弧约 30 公里。这条山脉是在第三纪末或第四纪初期原属祁连山北稳急剧下,堆积的砾石层厚达 800 米(包括老更新世的玉门砾石层和中更新世的酒层),后伴随祁连山前褶部急剧上升,基底发生岩体断裂而隆起形成中山东端处有一峡谷,称“文殊山口”,山色黄褐,虽与祁连山脉以峙,形似孤仍被视为祁连山的一支脉。文殊山有山峰 25 座,沟谷 14 条,总面积 120 里。洞窟依山势开凿于文殊山前山、后山等处的崖壁上,分布于南北 1.5 公西 2.5 公里的范围内。
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殊山石窟研。方艳《“穆天子见西王母”题材汉画像辨析》1一文从汉画像出天子传”所提供的文本信息,对构图方式所体现的人物关系进行考将“穆天子见西王母”图像分为三个阶段,周穆王与西王母,东王凡夫与神女。《楚辞》:“穆王巧梅,夫何为周流?环理天下,,夫何考证了这个传说中的爱情故事,认为这是周穆王姬满幸西王母事经图赞·西王母》亦曰:“穆王执贽,赋诗交欢,韵外之事,难以间的这种交欢爱恋关系,在汉画像中置于同一层面,与东王公西神女的构图完全不同。“穆天子西行见西王母的历史事件不仅仅被所转载,也被古代历史学家所共同肯定,因此如果将丝绸之路开启天子就是史载的西行第一人,穆天子会见西王母发生在酒泉,酒泉史事件的见证之所,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交汇处。”4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K87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文昆;;中国早期佛教美术考古泛议[J];敦煌研究;2015年01期
2 杨富学;;文殊山万佛洞西夏说献疑[J];西夏研究;2015年01期
3 张小刚;;关于凉州瑞像的一些新资料——兼谈黑水城出土凉州瑞像[J];西夏研究;2012年04期
4 赵声良;;敦煌北朝石窟形制诸问题[J];敦煌研究;2006年05期
5 王艳云;河西石窟西夏壁画中的弥勒经变[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施爱民;文殊山石窟万佛洞西夏壁画[J];文物世界;2003年01期
7 郜林涛;八思巴与五台山[J];五台山研究;2000年04期
8 杨益民,唐晓军;肃南县文殊山石窟寺院[J];丝绸之路;1998年01期
9 暨远志;酒泉地区早期石窟分期试论[J];敦煌研究;1996年01期
10 赵声良;;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研究[J];敦煌研究;1993年04期
本文编号:26539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653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