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大乘起信论》“一心开二门”义理结构辨析

发布时间:2021-08-05 11:18
  《大乘起信论》是大乘佛教经典,它创造性地提出“一心开二门”思想,以“一心”同时开出“真如门”与“生灭门”二门的架构,较为圆融地说明净法与染法的生成问题。由此可见,“一心开二门”思想是《大乘起信论》的重中之重,是其核心思想。但近年来围绕《大乘起信论》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其成书问题和义理是否合乎印度本宗而展开的,对“一心开二门”思想本身的探索则被搁置了。本文旨在回到这一影响深远的义理本身,以“一心开二门”思想本身为中心,在不涉及修行理论和本体论的情况下,纯对此义理架构做一辨析。绪论部分,简要阐述本文的问题缘起和研究目的,同时梳理围绕“一心开二门”思想的研究情况。正文部分则主要围绕《大乘起信论》“一心开二门”这一核心义理展开,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究《大乘起信论》的印度思想源流,以及其传入中国时的中国思想背景。“一心开二门”思想是有其久远的印度佛教思想渊源的,主要表现为“心性本净”思想在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时期的不同发展。而其传入中国时,中国思想界尤其是佛教界正处在讨论中心由“真空”变为“妙有”的转变过程中,彼时涅槃师、地论师和摄论师围绕“本有始有”问题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一心开二门”思想则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第二部分阐述《大乘起信论》作为核心的“一心开二门”理论,主要包括:第一,“一心”概念的准确界定,“一心”和“真如”、“如来藏”、“阿赖耶识”等其他相似概念的关系;第二,“一心”开出“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的详细理路,主要是众生心在无明影响下依次由心生意,由意生识,从而生出虚妄境界,开出生灭门的过程,以及众生心通过修行努力,断除染心,断除无明,重归真如门的过程;第三,它特色的熏习理论。第三部分是对“一心开二门”理论进行探究。其一,分析其理论亮点,探究其对后来哪些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主要指对隋唐时期华严宗、天台宗、禅宗等中国化佛教以及宋明理学的影响。华严宗部分有杜顺的“事理圆融”、法藏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和宗密的主张。天台宗部分有智顗和荆溪湛然的“色心不二”。禅宗部分包括弘忍的“守本真心”、慧能的“自见本性”“无念为宗”和神秀的“拂尘看净”。宋明理学则包括张载和朱熹“心统性情”、程朱理学的“理一分殊”和陆王心学的“心即理”“致良知”。其二,分析“一心开二门”架构的不足,即它没能回答的理论问题,主要有三个,即“真前妄后之难”,“真妄别体之难”与“悟后却迷之难”。结论部分再统贯全文,对“一心开二门”理论做一总体评价。
 
南京大学江苏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页数:54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目的
    二、研究现状
        1. 涉及“一心开二门”理路的研究
        2. 专门对“一心开二门”的研究
        3. 对“一心开二门”影响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一心开二门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一心开二门”的印度佛教源流
        1. 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时代的心性本净思想
        2. 大乘佛教时期的心性本净思想
    第二节 “一心开二门”提出时的中国佛教背景
        1. “真空”转为“妙有”
        2. “本有”和“始有”的争论
第二章 一心开二门的含义
    第一节 一心开二门的概念
        1. “一心”和“无明”和“二门”
        2. “一心”与真如、如来藏的概念辨析
        3. “一心”与阿赖耶识的概念辨析
第三章 一心开二门的理路
    第一节 一心开出生灭门
        1. 无明风动:开出生灭门的诱因
        2. 心、意、识:流转的过程
        3. 不觉之相:流转之相状
    第二节 一心开出真如门
        1. 由不觉至究竟觉:还灭的过程
        2. 遣除无明:还灭的相状
    第三节 一心开二门何以可能——染净熏习
        1. 心开生灭门:熏习起染法
        2. 心开真如门:熏习起净法
第四章 一心开二门的评价
    第一节 积极意义
    第二节 不足之处
        1. 真妄别体之难
        2. 真前妄后之难
        3. 悟后却迷之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期刊论文
 
[1]程颢、程颐理学思想与佛教关系阐微[J]. 耿静波.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2]梁真谛翻译《大乘起信论》的目录学考察——《大乘起信论》翻译新考之二[J]. 杨维中.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3]论佛教心性本体论对宋明儒学的影响[J]. 杨维中.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6(04)
[4]王阳明佛教观述论[J]. 李承贵.  王学研究. 2015(02)
[5]从孟子升格看佛教对宋明理学的影响[J]. 杨权.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6]《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说:与唯识学相关义的一个比较[J]. 周贵华.  比较经学. 2014(01)
[7]关于张载心性论的几点思考——基于佛教视角所作的考察[J]. 耿静波.  兰州学刊. 2013(02)
[8]六朝时期佛性论思想及其流变[J]. 韩丽华.  社科纵横. 2012(02)
[9]日本的《大乘起信论》研究[J]. 张文良.  佛学研究. 2010(00)
[10]从慧远鸠摩罗什之争看晋宋之际中国佛学思潮的转向[J]. 张风雷.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03)
 
硕士论文
 
[1]民国时期有关《起信论》的真伪之争及评价[D]. 包蕾.南京大学 2012
 


本文编号:27869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7869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1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