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中国古代汉地观音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4 15:55
【摘要】:观音是大乘佛教信仰中最具影响力的菩萨之一,也是中国宗教信仰中最受欢迎的神yG之一。观音信仰于两晋之际传入中国,在不断适应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民众的过程中,成为一种中国化最深刻、最全面、最彻底的佛教菩萨信仰,并对中国哲学、宗教、伦理、文艺、社会生活以及思维方式、精神情趣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古往今来,千姿百态的观音形象层出不穷,这些形象是观音内在精神的形态化外现,是观音信仰的重要文化载体,也是中国民众信奉观音的精神依托和情感表达,承载着信仰史、思想史、艺术史、社会史等诸多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传达观音精神、推动信仰传播、辅助宗教修行、表达宗教情感、抚慰民众心灵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中国古代汉地观音形象是在对印度观音形象的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不断突破与创造。自东晋南北朝至明清,历经千余载,观音形象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首先,东晋南北朝时期,观音形象一方面不断接受域外艺术的刺激,一方面不断调整以适应新的文化土壤,通过三次大的变革,分别呈现出“梵华和光”“褒衣博带”“秀骨清像”“面短而艳”等艺术风格。其次,隋唐时期,观音形象已经基本不再依赖域外艺术风格的滋养,而是更多地从中华文化土壤中吸收养分,在佛教典籍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建构了救难类、净土类、密教和华严类四个系统的观音经变艺术,以及千手观音、水月观音、白衣观音和杨柳观音等多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观音典范形象。再次,宋元时期,观音形象的发展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已经突破佛教正统教义的范围,开始走向世俗化和多元化,观音形象的神圣性渐趋衰弱,不断地走向人间,走向民众,普遍流行大量生活化、女性化、写实化的观音形象。最后,明清时期,观音形象的神圣性和创造性大不如前,但其娱乐化和世俗化的观音形象更加深入、普遍地融入到中国文化、中国民众当中去,与佛教信仰中的其他神灵,与中国儒教、道教、民间信仰,乃至与基督教玛利亚信仰等产生密切关联,成为中国民间最常见的俗神形象之一。但中国古代汉地观音形象的发展并非单线条、单方向的一脉相承,而是以中国化和世俗化为主线条,多种方向、多种问题、多种来源共同缠绕在一起的干枝散发,又以以下三个问题最具有代表性。第一,发端于南北朝而盛行于隋唐的观音“经变画”形象,是中国人对印度佛教典籍和域外佛教艺术中观音形象的接受、理解、想象与创造,代表印度佛教文化中观音形象的图像化与中国化。以“三十三身”“救八难”等为主要内容《普门品变》,是中国人依据最重要的观音经典《普门品》对救难型观音信仰的演绎;包括“西方净土变”“十六观”“西方三圣”像等内容的净土经变,表达了中国人对净土信仰的理解和对未来世界的追求与想象;以“四十二手眼”“八十八法相”为主要内容的《千手经变》是中国人对极其陌生的观音形象和陀罗尼做出的一种全新认识和大胆创造;童子拜观音、水月观音、南海观音则是从《华严经》演绎而来的中国观音形象。第二,随着中国观音信仰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观音形象的创作脱离了对印度文化的依赖,宋元时期女性观音形象的成熟与流行是其重要标志和成果。观音形象女性化是佛教史和艺术史上的重要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应该从现实、艺术、宗教三的维度同时展开。观音形象女性化的原因既有观音的特殊品格、佛教女性观发展、佛教阴性化审美等“先天”原因,也有中国女神崇拜、中国审美特征、中国社会特征等“后天”原因。宋元时期成熟并流行的妙善故事,标志着观音在身份、形象等多方面彻底的女性化。而从延州妇人到马郎妇观音再到鱼篮观音的演变,则代表了观音女性形象与中国性道德观念的不断靠拢。第三,观音形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突破界限,从印度走向中国社会,从佛教走向中国宗教,甚至从中国文化走向西方文化,呈现出兼容并蓄的开放性和多元融合的包容性,尤其以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首先,观音形象与地藏、文殊、普贤、善财、龙女等其他佛教元素融合起来,组成新的佛教神灵组合体系;其次,观音形象与儒教、道教、民间信仰的元素结合起来,产生了观音老母、观音佛祖、观音娘娘等新形象,并成为民间“众神图”中的重要俗神;再次,观音形象与西方传入的基督教玛利亚形象发生碰撞,尤其是送子观音与圣母子像之间有诸多牵连,直接影响了明清时中国基督教的玛利亚形象,甚至产生了“玛利亚观音”这一宗教文化现象。观音形象是综合性的文化统一体,是多种文明交往的一系列成果。无论是哪一地区、哪一阶段、何种形象的观音形象都既具有审美意义,也具有宗教意义,围绕观音形象展开的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互相促进、互相依存,共同激发观音形象的创造与改变,共同支撑了中国人对宗教理想、审美理想的追求。进一步,可以通过观音形象寻找宗教世界和艺术世界的美与真,通过观音形象寻找自我的影子与精神,通过观音形象思索对人性的思考与想象,也可以通过观音形象探寻终极的意义与追求。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B948
【图文】:

中国古代汉地观音形象研究


-12图1-2-13场等

持钩,菩萨,观音


图 1-2-10图 1-2-11焰眼目丈夫相。左右绿碧色,有大忿怒相。左理持偹鳎铊蟆1粵天衣裳,千色莲花光。安住大宝花,跏趺右上火髻冠,一面青黑色,甚大忿怒相,四臂两足体。左宝剑,右智钺斧剑,被

本文编号:27932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7932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3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