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光明为美”思想的独特建构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蔡相宗;;《相宗络索》心要例说[J];船山学刊;2011年01期
2 朱成实;;佛教“空”观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3 郭健;;阿赖耶识、元神与集体无意识[J];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4 刘敬;;超越:“求不得”到“无所得”——谈《红楼梦》十二支曲中的佛教哲学及其作用[J];衡水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5 陈克艰;唯识的结构——《成唯识论》初读[J];史林;2003年02期
6 黄合婷;潘毅;;中医学元神与道家元神、集体无意识、阿赖耶识的比较研究[J];江西中医药;2012年05期
7 刘剑伟;;人类诗意生存的美学追求——设计美的另类解读[J];前沿;2011年22期
8 王静磊;;近十年国内唯识学研究综述[J];五台山研究;2009年03期
9 朱成实;;佛教“空”观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邢台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曹瑞锋;《云门匡真禅师广录》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2 孙克昱;《成唯识论》的析恶新视域[D];复旦大学;2010年
3 张利文;《成唯识论》识变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4 王萌;融摄与对话:现当代佛教与科学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孟令兵;圆融无碍的生生之美[D];复旦大学;2005年
6 高小强;唯识学“转识成智”说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张春香;章太炎伦理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孙业成;法藏圆融之“理”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9 黄]威;敦煌本《太玄真一本际经》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巍;宋代僧侣佛理词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2 肖瞻;生与死[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3 盛敏慧;章太炎的庄子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成;玄奘“转识成智”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5 刘化重;《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新论[D];山东大学;2008年
6 王荣益;禅宗发展的唯识学背景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7 袁宏禹;王恩洋唯识学思想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晓杰;阳明学的“当下即是”精神[D];复旦大学;2010年
9 茅宇凡;“唯识”理论中的“名言”问题初探[D];复旦大学;2012年
10 段超;四大奇书与园林[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佛言祖语[J];法音;1991年07期
2 张海滨;;基督教“原罪”之佛学阐释[J];宗教学研究;2005年04期
3 张理峰;;佛教“无明”观念探析——以《大乘起信论》为例[J];船山学刊;2008年03期
4 李铁华;;《大乘起信论》“真如观”新探[J];宗教学研究;2009年04期
5 李铁华;;浅论《大乘起信论》的内在理路——以真如观念为核心[J];兰州学刊;2008年03期
6 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的“无明”观念比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04期
7 陈勇;;试述《大乘起信论》与大乘佛法之修行[J];宗教学研究;2007年01期
8 袁经文;;佛教语境之基督教相似疑难点辨考[J];宗教学研究;2011年02期
9 孙群;;试用《大乘起信论》诠释《老子》之“道”[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乔根锁;;本觉:中国佛教心性本体的根本内涵——汉唐佛教心性论研究之三[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程群;;“随自意三昧”及其当代意义[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唐思鹏;;佛教的生死观[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3 张新民;;般若智慧与禅道治疗学[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4 黄玉顺;;“五蕴”与“十二因缘”之关系及其哲学意义[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5 张韶宇;;智旭“密说为易”之形上学逻辑建构[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怀群;《大云经》是古印度人昙无谶北凉时在敦煌译出的[N];平凉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谢赐元;无明与解脱[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2 刘朝霞;早期天台学对唯识古学的吸收与抉择[D];四川大学;2005年
3 刘连朋;在佛学与哲学之间[D];南开大学;2006年
4 聂伟荣;《楞伽经》如来藏思想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5 韩艳秋;天台智榃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阮登方;佛教戒定慧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宏涛;中国唯识学的心性思想探析[D];四川大学;2006年
2 魏先斌;佛教济世界想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3 孔德峰;《大乘起信论》和“道德的形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4 喻长海;宗喀巴与吉藏的中观思想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5 边晓龙;《大乘起信论》如来藏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李娜;原始佛教“无我”思想再讨论[D];山东大学;2013年
7 蔡氏柳;佛教德育对世俗德育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8 董家豪;《大般涅i镁返纳勒苎а芯縖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郝飞;匛益智旭的心性论[D];辽宁大学;2012年
10 韩瑞;《圆觉经》中的比喻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325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832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