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太虚救国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4 18:18
   太虚的救国活动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充分重视,但救国活动背后的指导思想——也即救国思想,却一直没有得到深入挖掘。本论文对太虚的救国思想作了研究。第一章梳理了当时的救国思潮背景,以及太虚救国思想在救国思潮背景中的定位。第二章交代了太虚救国思想的教理基础,包括“缘起论”、“普度众生思想”和“契理契机原则”。第三章介绍太虚救国思想的基本内容。太虚通过分析,将国难的原因分为外内两因,外因由列强入侵追溯至帝国主义,又追溯至西方近代以来以“纵我制物”为特质的思想文化。内因则最终归结于现代中国文化的缺位。由此,外内二因最终皆归因于“思想、心理”意义下的狭义文化。在此分析基础上太虚提出了救国根本办法,概括来说,就是建立一种有能力培养中国人的现代民族意识、又有能力克服近代西方思想弊端的现代中国文化;为建成这种现代中国文化,太虚又提出“建设道德”、“改进政治”、“改进教育”、“改革佛教”、“承择中国固有历史文化”五种策略。太虚的救国目标,可归结为“和平”或“人间净土与大同世界”,这两个救国目标分别对应于外内二因。第四章总结太虚救国思想的特点,主要提出四点:强调心、识重要地位的缘起论,是太虚救国思想的内在依据;以开启民智为主导、以提倡道德为辅助,是太虚救国办法的根本内容;救国思想与普度众生思想相呼应;思想的包容性与融合性。
【学位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B948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太虚救国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太虚救国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救国思潮
    第二节 太虚个人经历及救国思想发展过程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太虚救国思想的教理基础
    第一节 缘起论
    第二节 普度众生思想
    第三节 契理契机原则
第三章 太虚救国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救国”的具体内涵
    第二节 对国难原因的分析
        一、外因:侵略源头在于近代西方文化
        二、内因:国内文化之凋敝
    第三节 救国根本办法与具体策略
        一、建设道德
        二、改进政治
        三、改进教育
        四、改革佛教
        五、承择中国历史文化
    第四节 救国目标
        一、和平
        二、人间净土与大同世界
第四章 太虚救国思想的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夏年;;太虚大师“佚文”《佛学的将来》考述[J];法音;2019年06期

2 学诚;;在太虚大师圆寂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J];法音;2017年09期

3 韩焕忠;;太虚大师对痛苦的体验和超越[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4 韩焕忠;;论太虚大师对抗战与守戒的调适[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5 陈长松;;太虚大师的世界佛教运动及其思想渊源[J];法音;2014年12期

6 韩焕忠;;太虚大师的华严思想[J];中国佛学;2016年02期

7 李明;;太虚大师与佛教慈善[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金易明;;太虚大师唯识学思想探微[J];佛学研究;2008年00期

9 圆乘;;纪念太虚大师圆寂60周年研讨会在上海举行[J];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01期

10 ;《太虚大师传》出版[J];佛学研究;1999年0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罗同兵;太虚对中国佛教现代化道路的抉择[D];四川大学;2002年

2 觉醒;人间佛教的新形式[D];复旦大学;2011年

3 蒋立群;印顺法师的佛学思想[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国涵;太虚救国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年

2 智利华;太虚大师的佛教近代化思想和实践[D];内蒙古大学;2006年

3 费伟平;论太虚大师的理性佛教思想[D];中国计量学院;2015年

4 刘栅延;陈兵“人间佛教”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梓波;易佛会通之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6 金欣;昌明法师对“人间佛教”思想的践行与贡献[D];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

7 刘嘉琪;圣严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8 郭硕;法舫法师人间佛教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9 高原;察“科学之机”,识人间佛教[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10 朱俊龙;太虚“现实之理”思想探微[D];吉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548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8548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6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