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论中国佛教的末法思想

发布时间:2017-04-05 22:06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佛教的末法思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佛教的末法思想,是指佛教经过正法、像法、末法三个发展阶段,必然走向消亡,佛教徒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深深的忧患意识,精进努力,使佛法久留人间,造福众生的理论。末法思想是佛教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我国,末法思想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相继传播的,“三武一宗”法难使中国佛教的末法思想达到了高潮,并在与儒道相互辩难和融合,以及佛教向东南亚和世界传播中逐步完善。末法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并对中国佛教和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末法时代意味着佛徒自身证悟和佛法弘传能力有所衰退,为了使末法转为正法,佛教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因此,对末法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对中国佛教末法思想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形成和发展过程、哲学内涵及对中国佛教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进行了综合探讨。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引言:说明佛教的末法思想的内涵、国内外研究现状、中国僧人的贡献以及本课题的理论价值、现实意义。 第一部分:中国佛教末法思想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首先简述末法思想的涵义,紧接着介绍印度与中亚末法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并详细阐述“三武一宗”法难对末法思想的深刻影响。 第二部分:中国佛教末法思想的发展及其特色。笔者列举四位具有强烈末法意识的高僧的主要著作和主张,勾勒出末法思想在中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轮廓和特色。 第三部分:末法思想的哲学内涵。笔者认为,末法思想不仅体现了以“缘起性空”为基础的世界观,也体现了注重辩证思维的方法论和强调自觉能动、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第四部分:末法思想对中国佛教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末法思想既是刻造石经、开窟造像和编印《大藏经》的重要起因,也促成了三阶教的改革和净土宗的兴盛,以及人间佛教的倡导和改革。 结束语:总结中国佛教末法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现代意义。
【关键词】:中国佛教 末法思想 辩证思维 传统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B94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英文摘要3-6
  • 引言6-9
  • 1.中国佛教末法思想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9-18
  • 1.1 印度及中亚末法思想的传入10-11
  • 1.2 中国的“三武一宗”法难与末法思想11-18
  • 2.中国佛教末法思想的发展及其特色18-25
  • 2.1 慧思《立誓愿文》——中国佛教末法思想的出现18-21
  • 2.2 信行“三阶教”——转末法为正法的探索21-22
  • 2.3 道宣《释迦方志》——佛教末法思想的进一步展开22-24
  • 2.4 窥基《般若经赞》——末法思想的应用的探索24-25
  • 3.末法思想的哲学内涵25-36
  • 3.1 以“缘起性空”为基础的世界观26-29
  • 3.2 注重辩证思维的方法论29-33
  • 3.3 强调自觉能动、积极进取的人生观33-36
  • 4.末法思想对中国佛教和传统文化的影响36-45
  • 4.1 末法思想是编纂大藏经、刻造石经和开窟造像的重要起因36-37
  • 4.2 从末法思想中产生的三阶教和净土宗37-40
  • 4.3 人间佛教的提倡和改革40-45
  • 结语45-48
  • 参考文献48-50
  • 后记50-51
  • 附录51-52
  •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5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文汉;何根海;;南泉普愿与中国禅宗的转型[J];安徽史学;2009年05期

2 姚洪越;;论佛教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异同[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3 姜明熙;;禅宗佛性思想与中国佛教的人生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4 孙业成;;如来藏——东方的上帝[J];船山学刊;2008年01期

5 邱双成;;中国伊斯兰哲学人性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船山学刊;2009年04期

6 尹文汉;;南华一代中兴祖 五叶流芳万古扬——虚云和尚中兴禅宗的重大贡献[J];池州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韩传强;;佛教何以融入中国[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孔德永;;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J];菏泽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冯芳;;《愚妇人》的“委屈”——以佛学重新观照许地山受争议的散文《愚妇人》[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0 徐志华;论儒释互渗的贯休诗[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娜;北宋“文字禅”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马海燕;为霖道霈禅师禅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张小明;黔中王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吕玉霞;魏晋时期儒佛道思想互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赵改萍;元明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的发展及影响[D];四川大学;2007年

6 刘艳芬;佛教与六朝诗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杨文斌;一心与圆教[D];苏州大学;2008年

8 鲍永玲;“种子”与“灵光”[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维;“心”与“声”的解读[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10 韩传强;禅宗北宗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业峰;宗密“和会”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游云会;庐山慧远佛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王明聚;李翱《复性书》心性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慧;论禅宗心性论[D];郑州大学;2011年

5 张红立;《六祖坛经》版本及得法偈辨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程超;太虚“人生佛教”思想的伦理审视[D];湖南工业大学;2011年

7 叶莲;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8 陈保同;止观与性具[D];安徽大学;2005年

9 吴雪英;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南昌大学;2006年

10 马海燕;鼓山禅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佛教的末法思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77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877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6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