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太虚“现实之理”思想探微

发布时间:2017-04-05 22:15

  本文关键词:太虚“现实之理”思想探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太虚大师是我国近代佛教界的泰斗、新佛教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也是一位学识广博、思想深邃的佛学理论家。作为宗教改革家和实践者,,太虚大师“志在整兴佛教僧会,行在瑜伽菩萨戒本”,并且针对当时佛教内部存在的积弊,提出了“教理革命”、“教制革命”和“教产革命”此佛教三大革命,对佛教的改革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作为佛学思想家,又能融通内学外学、旧学新学、唯识中观以及法性法相,在佛学基本理论之上提出了许多独创或者有重大学术意义的见解和理论,其中最著名的应是他“人间佛教”的理论,是太虚大师教理革命的具体体现,也是他三大革命的灵魂所在。太虚为了证明和揭示佛教是面向现实的宗教即人间佛教所做的理论论证,集中体现在他的《真现实论》中,因此被称为“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对于“现实”这一概念的含义,太虚首先对其进行了阐述,将“现实”解释为以下四义: 第一、现实即宇宙。 第二、现实即法界。 第三、现实即现实。 第四、现实主义乃佛陀无主义之主义。 《真现实论》分为宗依论、宗体论和宗用论三部分:通过能知的方法和所知的境事,为“真现实”这一主张提供依据和凭藉,即是“宗依论”;通过“宗依”以知存在之理,对“现实”作存在上的说明,即是“宗体论”;再以此现观经验为根据,回应并解决现实问题,此为“宗用论”。“宗体论”作为真现实论体系中最关键的环节,其理论内核就是“现实之理”。太虚将“现实之理”具体阐释为四重现实,即 第一、现变实事,即当前具体无始恒转的变现事实。 第二、现事实性,根据现事因素而明了缘起实性,即空、真如。 第三、现性实觉,对此现事实性的认识,必须通过现量才能如实觉知。 第四、现觉实变,利用现量觉知世界虽仍在刹那变化之中,但已经彻悟存在的奥秘,达到觉者的境界。 四重现实重重摄入,形成了“四现实轮”。通过对四重现实之关系的论证,确立了现实作为“唯一大总持”的地位。这样太虚就完成了对“真的现实之理”理论的论述。
【关键词】:人间佛教 真现实论 宗体论 现实之理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48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3
  • 第2章 太虚大师其人与著述13-17
  • 2.1 太虚大师生平13-14
  • 2.2 太虚大师著述14-17
  • 第3章 太虚佛学思想概述17-23
  • 3.1 太虚新唯识学思想17-20
  • 3.2 太虚的“人间佛教”思想20-23
  • 3.2.1 “人间佛教”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20
  • 3.2.2 “人间佛教”思想的主要内容20-23
  • 第4章 太虚的“现实之理”思想23-31
  • 4.1 太虚“真现实论”思想概述23-25
  • 4.2 太虚“现实之理”的思想内涵25-29
  • 4.2.1 “现变实事”25-26
  • 4.2.2 “现事实性”26-27
  • 4.2.3 “现性实觉”27-28
  • 4.2.4 “现觉实变”28-29
  • 4.3 “四现实轮”29-31
  • 4.3.1 四重现实观关系论29-30
  • 4.3.2 “现实”作为“唯一总持”30-31
  • 第5章 “真现实论”思想的价值及影响31-33
  • 结语33-35
  • 参考文献35-38
  • 后记3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易;;太虚大师之人间佛教思想的阐释[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曾艳阳;;太虚“人间佛教”理念的提出及影响[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胡晓光;唯识学的真实观[J];法音;1999年12期

4 金易明;;太虚大师唯识学思想探微[J];佛学研究;2008年00期

5 陈庆坤;中国近代哲学与佛学的会通[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04期

6 陈兵;中国20世纪佛学研究的成果[J];宗教学研究;1999年03期


  本文关键词:太虚“现实之理”思想探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77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877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4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