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董仲舒宗教思想述论稿

发布时间:2017-04-07 10:04

  本文关键词:董仲舒宗教思想述论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董仲舒宗教思想的渊源何自?这来自于五帝三代以来的政教不离的传统,也受孔孟、老庄、荀、墨等诸子宗教思想的影响。西汉王朝民生问题、政治问题、风俗问题、信仰缺失抑或信仰混杂问题构成了其宗教思想的历史背景。董仲舒试提出“更化改制”也是自觉承担起承续三代以来文化生命的尝试与努力。 董仲舒把“天”渲染成仁慈的主宰者,宇宙万物的生成者,一切神的君长,来为人间秩序寻求道德法则。中国儒家提倡的宗教或者说宗教化的倾向可以说是道德的宗教,也是道德的自觉,这有很强的理性色彩和人文性。这是不同于西方宗教的中国人文性宗教文化的优秀特质所在。既然天人合一,“天人同一”结构,董仲舒用阴阳来言人性。董仲舒的人性论关键不是人性善恶的问题,而是“未善”与“已善”之辩。天子应该替天行道,奉天法古。董仲舒大力倡导王道教化,化民成善,移风易俗。作为修养主体的“我”需要自觉,积极不间断的“以义正我”,涵养中和之气,也要推己及人,自觉承担其天赋的神圣责任,“以仁安人”。“名”是经由圣人阐发天意而用来‘真物’的,反映事物的真实存在性。那么名就具有了权威性和理则性的统一,对人事具有规范性和约束力。三纲五常具有宗教理念的精神。郊祭在董仲舒这里特指祭天,而且具有至上性。祭祖,是祭天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不诚无物”,是证明鬼神有无的一把钥匙。未尝离人而谈天是董仲舒天命鬼神观念的重要特色。人通过遵循圣人言行来侍奉天帝。事神活动可以说是是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是自我完善的过程,并且无限接近终极存在,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人只有通过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教养才能安顿于天地间,获得完全圆满性存在。 在国家统一、而君主权力又趋向专制的趋势下,董仲舒企图用宗教信仰的力量来论证大一统秩序,在思想上维护了当时的国家统一。董仲舒用天之权威的表现形式即灾异说来限制君权,防止君权的膨胀和无限制的滥用。一个王道的社会,定然是一个联合体:国家以教化为核心任务,人人努力自觉的提高修养,使得人人具有仁爱之心,有远见卓识的智慧,严格自律并按当然性法则而为,有坚定不移的信仰,生产发展,社会运转井然有序。董仲舒通过宗教思想,天人合一理论,为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继续发挥了文化的力量。这对我们文化的传承,对我们精神家园的建设,对我们个人心灵的平安与和谐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董仲舒 宗教思想 天人合一 奉天法古 三纲五常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20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8
  • 第一章 董仲舒宗教思想的渊源18-33
  • 1.1 五帝三代宗教思想概述18-28
  • 1.1.1 五帝时期宗教思想概述19-22
  • 1.1.2 夏商宗教思想22-24
  • 1.1.3 周的宗教思想24-28
  • 1.2 西汉前期的民生风俗28-31
  • 1.2.1 董仲舒对的民生忧患28-29
  • 1.2.2 西汉前期风俗29-31
  • 1.3 贾谊、董仲舒改制更化的尝试31-33
  • 第二章 董仲舒的天人关系思想33-56
  • 2.1 春秋战国诸子天的观念33-38
  • 2.2 信仰对象—天的宗教思想内涵38-47
  • 2.2.1 天是万物之本38-39
  • 2.2.2 天生万物以养人39-40
  • 2.2.3 天是仁义的生化者40-42
  • 2.2.4 天子受命于天、奉天承运42-47
  • 2.3 从灾异说来看天的宗教意义47-50
  • 2.4 奉天法古50-56
  • 第三章 董仲舒的人性论56-64
  • 3.1 董仲舒论人性57-60
  • 3.1.1 以心之功能及阴阳言人性57-59
  • 3.1.2 以继天而言人成善59-60
  • 3.2 人性待教而善60-64
  • 第四章 董仲舒宗教思想的修养论64-79
  • 4.2 修养的宗教性64-74
  • 4.2.1 以义正我65-66
  • 4.2.2 以仁安人66-70
  • 4.2.3 爱气以养身70-74
  • 4.3 天人合一视域下人与圣人的关系74-79
  • 第五章 董仲舒的名教思想79-87
  • 5.1 董仲舒论名79-80
  • 5.2 名的运用80-82
  • 5.2.1 名的教化作用80-81
  • 5.2.2 循名责实81-82
  • 5.2.3 名在执贽中的运用82
  • 5.3 三纲五常的宗教伦理理念82-87
  • 第六章 董仲舒的祭祀观87-95
  • 6.1 郊祭87-90
  • 6.1.1 郊天渊源略考87-88
  • 6.1.2 郊天的至上性88-90
  • 6.2 四祭90-91
  • 6.3 董仲舒的鬼神观91-95
  • 6.3.1. 鬼神有无问题91-92
  • 6.3.2 人神交感92-95
  • 结语95-97
  • 参考文献97-108
  • 致谢108-11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高鑫;论董仲舒对墨子政治思想的吸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2 曹影,李秋;汉代教化的源起及其德育职能[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方尔加;论董仲舒神学的宗教学意义[J];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02期

4 周桂钿;独尊儒术,奠定汉魂──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J];船山学刊;1998年02期

5 郑明璋;;论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三个层面[J];船山学刊;2009年03期

6 邱琳;;董仲舒教化思想的人性论基础[J];船山学刊;2009年04期

7 张立文;;论郭店楚墓竹简的篇题和天人有分思想[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06期

8 段立超;;汉代“颂体”的经学化——从《山川颂》作为“文颂”说起[J];当代文坛;2011年03期

9 左益寰;阴阳五行家的先驱者伯阳父——伯阳父、史伯是一人而不是两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10 李定生;董仲舒与黄老之学──儒学之创新[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本文关键词:董仲舒宗教思想述论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01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901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7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