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孝思想的特质及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17-04-07 23:07
本文关键词:中国佛教孝思想的特质及现实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孝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传统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佛教作为外来文化,,早在印度早期的经典中就有对孝思想的论述,传入中国以后不断发展、丰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孝伦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研究中国佛教的孝思想对于认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对中国现代社会建设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资料综合与文献研究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佛教的孝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并把它与不同思想体系中的儒家孝思想进行了比较,以期更深入地挖掘中国佛教孝伦理思想中的精华,为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借鉴意义。 孝是中国佛教伦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分四个部分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第一章对中国佛教孝思想的源流、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佛教的孝思想发端于印度,这在早期佛教经典中可以看到,传入中国后许多讲孝的经典被翻译过来并且有些还在中国社会流传甚广。佛教传入之初,中国社会正值“以孝治天下”的时代,因此,佛教也受到了中土孝观念的影响,特别强调和重视有关孝的内容,这在印度是没有的。中国佛教孝伦理,是在因果论、慈悲观基础上所谈的孝,是世间出世间的孝,这也是中国佛教孝伦理不同于其它孝伦理的主要特点。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儒家孝思想的形成及其与佛教孝伦理的争辩,阐述了儒家孝思想的主要内容和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它对佛教孝伦理的责难和佛教学者的回应。中国传统的孝观念很早就产生了,在儒家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强化,并与政治伦理逐步紧密结合,更多的为政治服务,这与中国传统的宗法制社会有关。第三章对中国佛儒两家的孝思想进行了理论基础和内涵方面的比较分析,由于中国佛、儒两家的孝伦理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基础不同,导致了它们之间在内涵外延上的差异。当然,孝是人类自然的情感,对于社会道德的价值非常重要,在这一点上,二者是相同的。第四章介绍了中国佛教孝伦理对现代社会的影响。随着现代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改变,当代社会对传统的孝道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佛教注重修“心”,即从人的内心出发思考问题。佛教也是一种教育,它教导人们修身养性,这对于一个人提高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佛教孝伦理中的平等、慈悲、感恩等思想对于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以及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中国佛教孝思想 儒家孝伦理 平等 戒律 感恩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948;B823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1
- 第一章 中国佛教孝思想概述11-20
- 第一节 佛教孝思想的源流11-12
- 一、佛教孝思想的发端11-12
- 二、中国佛教孝理论的形成12
- 第二节 中国佛教孝思想的主要内容12-17
- 一、奉养父母、功德无量12-14
- 二、知恩感恩、母恩难报14-15
- 三、孝敬父母、惠及众生15-16
- 四、持戒尽孝,广修善业16-17
- 第三节 中国佛教孝思想的主要特征17-20
- 一、中国佛教孝思想受因果报应论规约17-18
- 二、中国佛教孝思想是以慈悲平等观为基础18
- 三、中国佛教孝思想是以出世间为导向18-20
- 第二章 传统儒家孝伦理的形成及对佛教孝伦理的责难20-30
- 第一节 传统儒家孝伦理的形成20-24
- 一、传统儒家孝伦理的产生、发展20-22
- 二、传统儒家孝伦理的主要内容22-24
- 第二节 传统儒家孝伦理对佛教孝伦理的责难24-30
- 一、传统儒家孝伦理对佛教孝伦理的责难24-27
- 二、佛教学者的回应27-30
- 第三章 中国佛儒孝思想之比较30-38
- 第一节 中国佛儒孝思想的理论基础比较30-33
- 一、“仁”孝与“佛”孝理论基础的差异30-32
- 二、佛儒孝思想相契合的可能性32-33
- 第二节 中国佛儒孝思想的内涵比较33-38
- 一、对孝的认知上33-34
- 二、尽孝的对象上34-35
- 三、行孝的方式上35
- 四、尽孝的目的上35-36
- 五、对不孝的惩罚上36-38
- 第四章 中国佛教孝思想的现实意义38-44
- 第一节 中国社会孝的现状38-39
- 一、家庭结构的转变对传统孝伦理的冲击38-39
- 二、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家庭养老出现问题39
- 第二节 中国佛教孝思想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39-42
- 一、中国佛教感恩思想的内涵40-41
- 二、中国佛教感恩思想对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启示41-42
- 第三节 中国佛教孝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42-44
- 一、中国佛教孝伦理对提升个人道德境界的借鉴意义42
- 二、中国佛教孝伦理对建设和谐家庭的积极意义42
- 三、中国佛教孝伦理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提供了资源42-43
- 四、佛教孝伦理为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提供了资源43-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7
- 致谢47-48
- 个人简历48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邱冬运;浅谈中国的传统孝道及其发掘与利用[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2 杨彦辉;试论我国传统孝道的现代涵义[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3 王月清;论宋代以降的佛教孝亲观及其特征[J];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4 高玉春;印度佛教孝道观研究[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5 姚昌义,朱岚;传统孝道的现代价值[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6 业露华;中国佛教孝道观的发展[J];五台山研究;1997年01期
7 张旭;技术时代的责任伦理学:论汉斯·约纳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8 陈宁;慧远《三报论》中的“现报论”解析[J];中国哲学史;1997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忠于;中国佛教孝道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2 黄利发;中国佛家与儒家孝道思想的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3 王琳;中国传统孝道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佛教孝思想的特质及现实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15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91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