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宁玛派历史论纲
发布时间:2017-04-08 01:21
本文关键词:藏传佛教宁玛派历史论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选择该题有两个动因,一是藏传佛教在藏族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二是宁玛派的特殊价值。藏传佛教长期以来已融入藏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每位从事藏学的人无法回避的问题;藏传佛教教派众多,其中宁玛派传承历史最久、争议最大、教法体系最具本土特色,其于研究藏传佛教有斑虎发身的意义,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然而,关于宁玛派历史迄今尚无一专门论著。前人早有涉足领域,主要分教内、教外两群人,教内人中有藏人、汉人及外国人,从信教角度,又分宁玛自宗及他宗,他们是本宗教法的学习及实修者,对本门教法之历史缺乏批判性的认识,有的对他宗又有偏见,对这些成果需作审慎的鉴别。教外人的研究则自他宗不分,研究成果有时宁玛宗不许,他宗亦不认同。当然,他们对宁玛的研究各有优势,教内人熟知本门教法、教理,教外人长于历史的考据。本文力图扬众家之长,避其短,采取以时间为线,以事件为点,点线结合的方法,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宁玛派历史作了全面、系统而又重点突出的介绍和客观、公正的评价。 全文共分九章: 第一章第一次提出了“藏族传统史学”概念,并对其特点作了初步的分析。过去从事藏族传统史学研究者,只是从藏族古代历史文献中各取所需的选用资料,很少人去关心传统史学自身的体系和价值,我们研究表明藏族传统史学已有初步的学科体系,尽管从今天看来其历史观、研究方法等尚幼稚,但以其丰富的资料和富有特色的理论体系,在古代藏族学科体系中应有一席之地,是中国古代史学宝库中一颗亮丽的瑰宝。提出“学科”概念同时,对传统史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作了检讨,并提出了藏史研究应采取的观点和方法。 第二章就藏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提了一已之见。提出应将“结构——功能”研究方法引进藏族佛教史研究,历史学方法与人类学结构功能相结合的方法治佛教史,有助于我们解剖“藏传佛教”概念,,把握藏传佛教的性质。认为时下流行的“藏传佛教”概念,外延过宽,缺乏作为学术概念的科学性、准确性,此类概念的流行掩盖了藏传佛教各宗派的个性,不利于我们准确把握、认识藏传佛教各宗派的特色、评价其价值。主张对藏传佛教的研究,除运用传统的方法,应引入“结构——功能”研究的理念和方法,摆脱传统概念的束缚, 而具体、真实地面对研究对象,对其作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三章至第五章,对前弘期佛教(宁玛派)的两个重大事件作了分析,并 对其性质作了总结。第三章对“佛本之争”事件作了历史的考察,对佛本的关 系作了全面的分析,就“佛本之争”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认为“佛本之争” 首先是“佛本两种宗教代表的政治、经济利益之争;其次才是宗教理论之争。 佛本之争的政治斗争,随着吐蕃王朝的灭亡及后弘期政教合一制度的确立,以 本教从政治上失败而结束;佛本之间的宗教理论之争,则一直延续了很长时间, 最终导致本教向佛教教理的全面融合。在论述这段历史时,尽力用了本教之本 教史料和宁玛派之宁玛史料,这是一次尝试。 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渐顿乏争”与宁玛派关系。“渐顿之争”是前弘期的重 要事件,于此藏史记载不同,且与敦煌的汉文史籍的记载内容迥异,关于此国 内外学者作过很多研究,但多是就事论事。本文将其与宁玛派的历史联系起来, 讨论渐顿之争与宁玛派历史的关系,提出宁玛派不排斥顿悟派之见,因其教证 同源。到后来发明了“和尚派”一词,将其与“顿悟”派的观点相区别。这是 一个新观点,有助于我们认识“新旧”、“渐顿”之争的许多问题。 第五章对前弘期宁玛派的性质作了总结,对宗玛派体系的前弘期特点作了 总结,得出前弘期宁玛派体系尚在形成过程中这一结论,对宁玛派自宗的“宁 玛派”及“新派”对宁玛派的判定作了重新评价。 第六章至第十章主要讨论了后弘期以后宁玛派发展情况。关于“宁玛派” 的概念,自宗、他宗的观念有时不分。第六章对以宁玛派自宗的观点“宁玛派” 的概念作了诊释。兼及他宗“宁玛派”定义,并对“宁玛派’,、,’I日密”等概念 之不同作了说明。 第七章勾勒了宁玛派教派体系的形成轨迹,对各阶段作了具体的分析,提 出后弘期宁玛派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宁玛派自宗哲学体系及佛语及伏藏教法 合流的结论,《宁玛续部》的完成标志着宁玛体系已达到高峰。这应是宁玛派历 史研究的新成果。 第八章宁玛派哲学思想体系,本章以宁玛派自宗的观点,对宁玛派哲学思 想体系尤其是大中观中的重要思想作了分析、介绍,提出哲学体系是宁玛派的 基石,宁玛派哲学体系,代表藏传佛教哲学的最高成就。 第九章宁玛派的世俗化倾向。世俗化倾向是宁玛派立教的另一块重要基石, 宁玛派也以其对世俗诸法的不同态度,在藏传佛教中独具特色。本章提出,宁 之 玛派的世俗化态度将有助于其在新形势下得以更好的发展。 总之,通过以上对宁玛派历史两个阶段多角度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 的结论:藏传佛教中历史最长、争议最多、最具特色的宁玛派,其历史并非是 时间过程中的简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B949.2
【目录】:
- 第一章 藏族传统史学与藏史研究回顾14-24
- 第一节 藏族传统史学特点14-20
- 第二节 藏史研究回顾与评价20-24
- 第二章 藏传佛教结构功能研究法24-41
- 第一节 藏传佛教的结构分析24-32
- 第二节 藏传佛教的功能及评价32-41
- 第三章 佛本之争与宁玛派的关系41-65
- 第一节 本教的历史41-46
- 第二节 佛教的引入与佛本之争46-57
- 第三节 佛本宗教关系与结果57-65
- 第四章 藏传佛教前宏期“渐顿之争”及对宁玛派的影响65-81
- 第一节 藏文史籍中的“渐顿之争”65-71
- 第二节 汉文史籍中的“渐顿之争”71-74
- 第三节 渐顿之争74-78
- 第四节 渐顿之争对宁玛派的影响78-81
- 第五章 吐蕃时期的佛教性质81-102
- 第一节 吐蕃佛教经论及编目特点81-83
- 第二节 邓噶目录83-99
- 第三节 前宏期密宗99-102
- 第六章 宁玛派概念试析102-126
- 第一节 宁玛派自宗的概念界定102-116
- 第二节 宁玛派上师对“旧译非正法”的应对116-126
- 第七章 宁玛派教法体系形成126-159
- 第一节 宁玛派视野中的后弘期律藏传承126-128
- 第二节 宁玛派教法的体系化过程128-159
- 第八章 宁玛派哲学思想体系159-176
- 第一节 三转法轮与九乘判教159-160
- 第二节 关于共同乘160-165
- 第三节 大中观见165-176
- 第九章 宁玛派世俗化倾向176-187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鉴潍;宁玛派隆钦饶绛巴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扎西卓玛;藏传佛教佛经翻译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董知珍;7-18世纪西域与西藏佛教交流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东明;宗喀巴中观哲学思想研究[D];西藏民族学院;2008年
本文关键词:藏传佛教宁玛派历史论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17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91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