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佛教的布施思想研究 ——以《大智度论》为主

发布时间:2020-12-19 19:18
  布施,即“檀”,具有给出、付出、舍弃的含义,其在佛教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大乘之“空性实相”哲学践行“菩萨行”的内在要求,也是佛教六波罗蜜之伦理实践的首要法门。《大智度论》,不仅是大乘般若经典的释论书,也是其哲理、教义和教规的“总汇”,更是研究佛教“布施”哲学及其伦理实践十分重要的思想资源。本文主要从《大智度论》这一文本出发,结合其他的佛教典籍,层层分析,深入探讨佛教布施思想的学理意义和实践价值。全文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布施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主要分析布施思想的内涵及其概念的源起,并从佛教的重要理论:人生观、业报论、慈悲观以及菩提观,来阐明布施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联结;二是布施的种类与特性,是从多个方面对布施的内容进行阐述、说明,包括布施的原则、分类以及实践特性,并探讨各布施要素对修行结果的影响;三是布施的意义,包括探讨大乘之布施法门于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的积极作用,并分析布施的“自度度他”意义以及六波罗蜜之间的关系。申言之,布施是世人慈悲心的外化实践形式,而不同的布施行为对应着不同清净程度的施心。布施修行皆从小范围开始,由此次第而进、趋向佛道,以大心、净心做到无不愿舍、无不能舍...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2.绪论
    2.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2.2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
    2.3 《大智度论》与大乘布施思想
3.布施思想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3.1 布施思想的内涵
        3.1.1 布施的概念界定
        3.1.2 布施思想在印度的源起
    3.2 布施的理论基础
        3.2.1 人生观
        3.2.2 业报观
        3.2.3 慈悲观
        3.2.4 菩提观
    3.3 小结
4.布施的种类与特性
    4.1 布施的价值规范
        4.1.1 非真布施
        4.1.2 真布施
    4.2 布施的类别
        4.2.1 施者:世间施、声闻施及佛、菩萨施
        4.2.2 施物:财施、法施及无畏施
        4.2.3 受者:恭敬施、怜愍施及恭敬怜愍施
    4.3 布施的特性
        4.3.1 布施的易行性
        4.3.2 布施的增长性
        4.3.3 布施的空性
    4.4 布施功德的影响因素
        4.4.1 大福从心生
        4.4.2 法施胜于财施
        4.4.3 大福从良田生
        4.4.4 布施的时节因缘
    4.5 小结
5.布施的意义
    5.1 布施的世间意义
        5.1.1 提升个人的生活层次
        5.1.2 增进家庭的温馨和睦
        5.1.3 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5.2 布施的出世间意义
        5.2.1 布施的自度度他意义
        5.2.2 布施波罗蜜与其他五波罗蜜的关系
    5.3 小结
6.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一览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汉传佛教的“慈悲”美德精神[J]. 张有才.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2]古印度吠陀时代之业论[J]. 屈大成.  南亚研究. 2011(03)
[3]佛教布施观对当代慈善公益事业的启示[J]. 仲鑫.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4)
[4]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J]. 方立天.  文史哲. 2004(04)
[5]论印度教的特点及在印度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 朱明忠.  当代亚太. 2000(07)
[6]吠陀时代业报说的萌芽——“业报理论源流探索”之一[J]. 葛维钧.  南亚研究. 1996(Z2)

博士论文
[1]回鹘佛教功德思想研究[D]. 牟成娟.新疆大学 2012



本文编号:29264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9264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3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