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影响三论
本文关键词:佛教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影响三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论文主要是研究佛教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重要影响,其主要内容分三大板块论述: 第一部分,佛教在哲学、方法论上对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正如方立天《华严金师子章校释》一书的前言中所说“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对我国社会发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我国古代宗教、哲学、世界观上深受佛经的影响”1魏晋六朝的志怪小说不管在哲理上抑或是在世界观上都深受佛教的影响。这也正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下)一文中所说“有宋刘义庆《宣验记》……大抵记经象之显效,明应验之实有,以震耸世俗,使生敬信之心……”2佛家的六道轮回、因果报应思想以及神灵不灭的唯心论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袁彦伯《后汉记》中说王公大臣明了因果报应之佛理后“莫不矍自失”。佛教般若思想、佛教知行观、佛教净土思想、佛教有神论等方面对六朝志怪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本部分从这些方面论述佛教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 第二部分,佛教在伦理处世待人上对志怪小说的影响。人们提掖佛教原因之一在于佛教除贪去恶,有助于世风的淳化,宋文帝刘义隆就毫无顾忌地说出“明佛汪汪,尤为名理并足,开奖人意……则朕坐至太平,夫复何事”。就下层人民而言,佛教有助于净化民风,使人和睦相处,这对人民大众来说也是有利的。佛教之伦理思想在此期的志怪小说中也有所反映。本部分从佛教“天人合一”、“性善”论、佛教义利人生观、佛教“幻化术”、佛教“种姓平等”思想等方面论述佛教对志怪小说之影响。 第三部分,佛典韵散结合的文体模式对志怪小说的影响。至于佛典韵散结合的方式对中国文学产生之影响,早有学者指出,例如陈寅恪《敦煌本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义跋》就言“佛典制体长行与偈颂相间,演说经文自然效之(殆指唐宋之通俗文学)……遂成为今日章回体小说……”,3但陈先生的观点不尽符合史实,佛典这一体制在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中早已凸显,这一点往往被人们忽略,而本文将详加论述,这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研究显然有极其重要而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佛学 魏晋六朝志怪小说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948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8
- 引言8-11
- 第一章 佛教在世界观与方法论上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11-25
- 一 、积极的人生观11-12
- 二、联系发展观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12-14
- 三 、佛教“有”“无”观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14-17
- 四、佛教知行观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17-18
- 五、净土思想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18-20
- 六、佛教有神论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20-25
- 第二章 佛教在伦理处世待人上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25-44
- 一、佛教“天人合一”观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25-30
- 二、佛教“性善”论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30-33
- 三、佛教义利观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33-36
- 四、佛教“幻化术”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36-39
- 五、佛教“种姓平等”思想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39-44
- 第三章 佛典韵散结合的文体模式对 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 ——佛经与《列仙传》之关系考辨44-53
- 一、佛道渊源辨44-46
- 二、《列仙传》在内容上与佛经之关系辨46-48
- 三 、佛典散韵体制对《列仙传》的深层影响48-52
- 四 、《列仙传》与六朝志怪小说关系考52-53
- 结论53-54
- 参考文献54-56
- 附(一):论文资料库56-62
- 附(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2-63
- 致谢6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恒展;已始“有意为小说”——《幽明录》散论[J];蒲松龄研究;2002年04期
2 黄洽;柳毅故事的文化解读[J];蒲松龄研究;2003年01期
3 詹颂;乾嘉文言小说作者阅读视野与作品故事来源(续)[J];蒲松龄研究;2003年02期
4 李正学,王建萍;《李寄》主题刍议——兼议六朝文学中的女英雄形象[J];蒲松龄研究;2003年04期
5 王恒展;《东阳夜怪录》散论[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6 沈天水;唐人小说与唐代婚姻法[J];蒲松龄研究;2004年04期
7 王光福;聊斋鬼狐源[J];蒲松龄研究;2005年02期
8 李军锋,王恒展;简论宋元话本小说对《剪灯新话》的影响[J];蒲松龄研究;2005年02期
9 张文澍;从《聊斋志异》中“女强人”形象看蒲松龄之妇女观及伦理思想[J];蒲松龄研究;2005年03期
10 刘伟;试论《任氏传》狐意象的基本特征[J];蒲松龄研究;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爱宾;;钱弘O觥⒑捍芙逃氡嬗∷鞑糩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2 高新民;高原;;岐黄文化与庆阳远古文明[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3 赵永生;王维;;岐黄文化在庆阳的传承与发展[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4 贾东桥;;佛教解脱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5 陈松柏;;《宋江演义》是连接宋江等三十六人故事与《水浒传》必不可少的链条[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6 俞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假说[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7 高玉海;;《水浒传》续书面面观[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8 胡继琼;;底层叙述在《水浒全传》中的文化抉择[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9 黄剑华;;从汉代画像看两汉时期的鬼神信仰[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燕燕燕;;滕州西户口一号、二号祠堂画像石中榜题图像考[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6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7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吴玉冰;茶疗养生的本质及其成因[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杨智慧;《豆棚闲话》与“三言”叙事艺术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胡朋君;民俗视野中的迟子建小说创作[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刘佳;唐传奇对金庸小说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李慧;佛教对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佛教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影响三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28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92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