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实相之门——《大智度论》禅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0 09:03

  本文关键词:实相之门——《大智度论》禅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大智度论》又名《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是大乘佛教的创始人龙树(梵名Na^ga^rjuna,150?——250?)晚年的著作,由鸠摩罗什(梵名Kuma^raji^va,344~413,一说350~409)翻译成汉文。这部大乘佛教的开山之作,对佛教的学说、思想、用例、传说、历史、地理、实践、规定、僧伽等作了全面而详细的解说。所引经典、论书,包含早期佛教圣典、部派佛教许多撰述,以及初期大乘经典《法华经》、《华严经》等。由于体大虑周,被佛教界尊为“论中之王”。它还言及胜论派和印度思想界的一般情况,保存了大量流传于印度西北部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也是研究当时印度文化的重要资料。 《大智度论》立足于“诸法实相”,以阐明菩萨实行,即“菩提道”的内涵为宗旨。菩萨行道,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故名菩提道。这反映了大乘佛学的特点:围绕“菩提”的证悟而展开,不同于小乘佛教以“解脱”为终极。菩提道的修行,以“一切种智”为核心,通过“般若波罗蜜”的实践,最终证得“诸法实相”。所谓“实相”,即“诸法、诸法自性空”。《大智度论》发挥《大品般若经》的“实相说”,,为大乘佛教树立了醒目的“实相印”的旗帜。 般若是实智慧,实智慧必须假借方便而行。禅定是各种方便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故《大智度论》称“禅定是实相之门”,大乘禅法又被称为“菩萨禅”、“实相禅”、“禅波罗蜜”。佛教禅定的特质,是以禅为追求真理的方法,不为禅定而禅定。因此,论中主张舍“定境”而重“禅力”:“菩萨禅定力故,心清净不动,能入诸法实相”“实相之门”的禅观以般若为核心,明确了般若 是禅的准绳。根据这种观念,只能以般若为禅定性,而不能相反。从这种意义 上说,禅就是般若正观,不是单纯修定,不应使用一般修定的方法、境界来衡 量佛教禅定。以修定的方法修行,不论如何深入,即使能完全修得四禅八定, 依旧未必是佛法。这样就确立了一个区分“正定”与“邪定”的标准:以“实 相禅”为正定。 “禅定是实相之门”包含着三层意思:首先,实相观是禅观的核心。其次, 禅可以摄持般若,通达实相。这意味着可以禅学摄持佛学,故《智论》中常常 说,“实智慧从一心禅定生’,’。第三,“禅为守智藏”,依禅定可将般若妙用发 挥得淋漓尽致,离开禅定,般若的用处则不能完备。 比之于传统,实相禅具有宗旨宏大、禅门众多、禅境深广、观慧深细等特 点,极大地丰富了佛教的禅修体系。 “实相”奠定了禅修原则。实相即是性空,性空即是涅架。因此,《大智 度论》发挥((F可含经》中“性自尔”的思想,以“自性涅梁”、“从空法起禅 定”、“不受三昧”为禅修的基本原则。 又从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三种般若出发,对大小乘禅法作了系 统论述。如四念处、三三昧、八背舍、九相、八念、十想、百八三昧等,它都 用自己的哲学观作了解析、融会。对念佛三昧,所论尤详。传统的禅法大略有 安那般那、止观、念诵、动中禅、依心性修禅等方法。《大智度论》“从空法 起禅定”,即以“不可得空”为方便,和合各种禅定方法而修。 各种空观中,“三假观”是《大智度论》所提倡的最为基本的禅法。“假” 是般若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法门。无自性的诸法,称为“假有”。《大品经》 将它广泛的引申开来,施设为三假:法假施设、受假施设、名假施设。假名与 实相是一个辩证关系。说假名的用意,既不在于立假名,也不在于废假名,而 在于设立门户,通达实相。通过“破假入空”、“从空出假”阐明中道,共同 完成一个完整的空理。“三假观”体现了《大智度论》的精神,即“不坏假名 而说诸法实相”。 “观照般若”即以“一切种智”相应心观察一切诸法。“文字般若”开出 了陀罗尼门等各种禅修方便。 四念处是最为基本的佛教禅法,被称为“涅架城之门”。余经中说四念处 着眼于声闻法门,‘《般若经》以“异门”,即般若波罗蜜“不可得正观”作了 2 重新发挥,使大小乘禅法得到了深入的融会。 此外,《大智度论》对大乘特有的“百八三昧”作了广泛的引申、阐发, 丰富了佛教禅法体系。其中特别重要的,有三三昧、念佛三昧、首楞严三昧等。 行般若波罗蜜,无非智慧与方便。而最大的方便,就是念佛三昧:“佛以般若为 母,般舟三昧为父”。《大智度论》对各种念佛方法都作了详尽阐述,尤其无相 念佛三昧,是该论整个体系中的重点之一。 菩萨修禅,以菩提心为基点,以“无生法忍”为禅修成熟的标志,以金刚 三昧中的“一念相应慧”而证得“一切种智”,实现“自觉觉他”的宏愿。这 种实相禅的修法,不仅深化禅观的境界,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禅修的方法。 从后来的佛教史看,《大智度论》禅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 禅学被“智化”,大乘禅法与小乘禅法有了明确的分野。第二,文字与禅的关系 成为禅学的重要话题。文字并非与禅无关。《般若经》、《智论》对由文字入禅的 方法作了充分论述。语默之间的对立与圆融成为佛教史上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 影响着佛学的发展。第三,从印度佛教史来看,大乘念佛三昧的兴起,得益于 《大智度论》和《十住
【关键词】:菩提 实相 般若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B94
【目录】:
  • 综述9-15
  • 一、《大智度论》的研究现状9-12
  • 二、本人的出发点12-13
  • 三、引用的资料13-15
  • 导论:《大智度论》概论15-54
  • 一、《大智度论》的宗旨:宣说大乘菩萨行15-20
  • 二、《大智度论》的主题:般若波罗蜜20-37
  • 三、《大智度论》的结构37-42
  • 四、《大智度论》的圆融42-54
  • 第一章 《大智度论》的禅观54-80
  • 一、对禅定的界说54-56
  • 二、菩萨禅56-62
  • 三、实相禅62-69
  • 四、禅波罗蜜69-75
  • 五、禅的因缘果报75-80
  • 第二章 禅修的基本原则80-87
  • 一、自性涅i寐

    本文编号:2963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963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d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