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石窟研究”美术史方法论提案——以敦煌莫高窟为例

发布时间:2021-02-26 05:05
  近年来,对敦煌艺术的研究大大扩展了观察的内容和视角,不但包括石窟中的壁画和雕塑,而且也涉及石窟建筑以至整个窟群,以及这些视觉和物质构成的礼仪功能和隐含的宗教视觉性。新的学术兴趣带来方法论层次的思考,当大量工作已经卓有成效地建构了以朝代史为框架的石窟线性历史,从"空间"角度发掘石窟视觉资料成为一个重要方向。这种研究把实际洞窟作为艺术史调研和阐释的持续焦点,并从观者的实际经验出发去理解洞窟的构成和历史意义。这两个基本观点引导出由五个层次构成的"石窟空间分析"研究方案,并对石窟和窟群的"内部时间"进行探索和发掘。 

【文章来源】:文艺研究. 2020,(1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石窟研究”美术史方法论提案——以敦煌莫高窟为例


莫高窟最早洞窟崖面位置周真如绘

示意图,莫高窟,礼仪,右旋


图4 莫高窟窟面图局部石璋如绘1 9 4 2 年如果从“空间”切入重新开发石窟视觉资料的话,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不同的调查和叙述程序。研究者跟随着往日朝拜者的脚步,首先从敦煌城走向城外鸣沙山上的莫高窟(图1)。路经各式各样的庙宇和祠堂、目睹五光十色的节日庆典,穿越沙漠中散布的家族墓茔,最后来到这个绿荫遮蔽的佛教圣地。这个想象旅行所隐含的原理是:历史上的莫高窟属于一个更大的自然和文化空间,也只有在这个空间中才显示它的意义。朝拜者随后到达了莫高窟,硕大的崖面充满眼帘(图2)。这里需要询问的是他们看到的是什么———是崖壁上的几个零星窟室还是连成一片的飞檐栈道(图3)?雄伟的北大像和南大像是否已矗立于众多洞窟之间,赋予莫高窟一个无可争辩的视觉中心(图4)?崖顶的舍利塔和底层的功德窟是否已经出现,再次定义了石窟的边界?这些有关空间的思索以及随后的调研,将今日的莫高窟整体转化为历史层面上的感知,以朝拜者的眼光体味崖面的演变。再进一步,研究者随着往日朝拜者走进了洞窟,从每个洞窟的内部体验雕塑、绘画和建筑共同构成的空间综合体。这个空间综合体决定了朝拜者的行为和观看经验,或引导他们围绕中心柱右旋,或停伫在主尊前凝神观像(图5)。他们下意识地以身体测量空间和图像的尺度(图6,7),也以放大的瞳孔搜索着黑暗中的塑像和壁画。也就在此刻,他们的身体运动转化为视线运动,开始在洞窟里观看自成系列的壁画,揣摩它们与建筑和雕塑空间的关系(图8)。再进一步,朝拜者把身体凑近一幅幅画面,通过目光的穿越进入其中的图画空间,忘记了石壁和洞室的存在。

立面图,莫高窟,立面图,空间


如果从“空间”切入重新开发石窟视觉资料的话,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不同的调查和叙述程序。研究者跟随着往日朝拜者的脚步,首先从敦煌城走向城外鸣沙山上的莫高窟(图1)。路经各式各样的庙宇和祠堂、目睹五光十色的节日庆典,穿越沙漠中散布的家族墓茔,最后来到这个绿荫遮蔽的佛教圣地。这个想象旅行所隐含的原理是:历史上的莫高窟属于一个更大的自然和文化空间,也只有在这个空间中才显示它的意义。朝拜者随后到达了莫高窟,硕大的崖面充满眼帘(图2)。这里需要询问的是他们看到的是什么———是崖壁上的几个零星窟室还是连成一片的飞檐栈道(图3)?雄伟的北大像和南大像是否已矗立于众多洞窟之间,赋予莫高窟一个无可争辩的视觉中心(图4)?崖顶的舍利塔和底层的功德窟是否已经出现,再次定义了石窟的边界?这些有关空间的思索以及随后的调研,将今日的莫高窟整体转化为历史层面上的感知,以朝拜者的眼光体味崖面的演变。再进一步,研究者随着往日朝拜者走进了洞窟,从每个洞窟的内部体验雕塑、绘画和建筑共同构成的空间综合体。这个空间综合体决定了朝拜者的行为和观看经验,或引导他们围绕中心柱右旋,或停伫在主尊前凝神观像(图5)。他们下意识地以身体测量空间和图像的尺度(图6,7),也以放大的瞳孔搜索着黑暗中的塑像和壁画。也就在此刻,他们的身体运动转化为视线运动,开始在洞窟里观看自成系列的壁画,揣摩它们与建筑和雕塑空间的关系(图8)。再进一步,朝拜者把身体凑近一幅幅画面,通过目光的穿越进入其中的图画空间,忘记了石壁和洞室的存在。图7 莫高窟第260窟平面、立面图(显示出窟内的宽敞空间)周真如绘


本文编号:30520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0520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4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