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宗教归信与社会资本

发布时间:2017-04-17 18:15

  本文关键词:宗教归信与社会资本,,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伴随着中国社会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中国社会中宗教信众的人数呈现着显著增长。其中基督教(指基督新教)通常被认为是在可统计的宗教中增长最快的一支,虽然它不是信众人数最多的宗教。同时,相对而言,基督教又是一支与中国文化异质性较强的宗教。因而,其显著增长的态势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而与此同时,包括基督教在内的有关宗教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则相当匮乏。由此,本文选择了当代中国情境下基督徒的归信及其影响因素的社会学考察为研究主题。 本文研究的问题是:当代中国人归信基督教的方式、途径是怎样的?已有的西方(主要是美国)宗教社会学研究中的宗教归信理论能否解释发生在中国的宗教归信?有否差异?如果有,差异是什么?如果它不能有效地解释中国人的宗教归信,那么又当如何理解或解释当代中国人的宗教归信?社会资本之于当代中国人归信基督教过程中的影响是怎样的?传统的儒家文化之于当代中国人归信基督教的影响如何?影响方式是怎样的?本文主要运用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方法走近/进当代中国基督徒的宗教生活实践,试图从社会学的视角对这些问题做出经验与理论上的探索与研究。上述问题在本文中均有不同程度地涉及,其中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宗教归信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 本文以中国华北城市C市的45名居民归信基督教的历程为例,运用社会学实证研究中的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研究方法,对当代美国著名的宗教社会学家斯达克和芬克教授有关宗教选择与社会资本、宗教选择与宗教资本/文化资本的理论命题作出实证检验,并试图呈现出中国情境下的宗教选择与社会资本、宗教选择与文化资本之关系。本文的样本包括三类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第一类主要由第一代基督徒构成,以控制基督教家庭传统影响的变量。此外,样本选取时考虑质性访谈样本选择的多样性原则。样本选取中涉及性别的平衡、专业的多样性、来自地域的多样性等。本文还选取了第二类、第三类研究对象即受劝却尚未归信者以及口头归信但却几乎不出席任何教会活动者。由此不仅探讨基督徒归信的影响因素,也探究未归信的影响因素。以扩展、丰富和深化宗教归信的社会学研究。 主要的研究新发现包括:1、研究发现中国情境下基督徒的归信经历与斯达克的归信理论很不一致。宗教归信的核心因素是信而非如斯达克归信理论所示的是社会资本或人际依恋或情感依附;2、本文进而明确指出了斯达克归信理论体系中的矛盾和关键性错误所在包括斯达克归信理论与其高张力命题的矛盾;与其反世俗化理论观点的矛盾;与宗教本质的对立;对宗教归信与世俗组织的入会未予区分所致的推论错误;与信仰自愿原则的相违等等;3、基于本实证研究,本文提出并论证了10个宗教归信与社会资本关系的系列新命题:命题1):宗教性社会资本或宗教性强关系既非宗教归信的必要条件也非宗教归信的充分条件;命题2):宗教性社会资本或宗教性强关系可以促成或增进人们对相应宗教的认识或接触乃至实际出席,甚至某种程度上成为宗教取向的压力或推力。但宗教性强关系却不足以导致宗教选择,除非他/她信;命题3):宗教性社会资本或宗教性强关系通常表现为宗教归信中的一个重要的中介因素而非宗教归信的核心因素;命题4):宗教归信的核心因素是信;命题5):当人们选择高张力宗教时,人们保持其世俗性资本的的试图更可能会受到挑战,人们更可能不得不搁置或放弃保持其世俗性社会资本的试图;命题6):世俗性强关系的断裂或缺失比宗教性强关系的引介或劝信更可能促成宗教归信;命题7):随着宗教人对非宗教人所形成的人际依恋或情感依附的增强,更可能的是宗教人趋向非宗教人;命题8):社会资本既可以促成或导致宗教行为,也可以限制宗教行为;命题9):社会资本既可以强化宗教信仰,也可以抑制宗教信仰;命题10):社会资本既不能导致宗教信仰的产生,也不能导致宗教信仰的消亡;4、提出与论证宗教归信与文化资本关系的新命题:当人们选择高张力宗教时(或人们做高张力宗教选择时),人们更可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放弃了保持其文化资本的试图;5、本文提出宗教婚姻论以回应宗教经济论对宗教现象情感性特质的淹没。事实上情感性特质如宗教委身、信任、忠诚、专一、排他、亲密、恒久、爱、倚靠和交托等是宗教现象更为本质性的特质。宗教婚姻论即指将宗教类比于婚姻来理解。6、明确概括出宗教归信的三种类型。即神迹归信型、受劝归信型以及主动寻求型。其中尤其是主动寻求型归信以往几乎被忽略了;7、提出社会资本影响宗教选择的两个相反的方向。即宗教性社会资本更可能导向宗教归信而世俗性社会资本则更可能促成宗教性的降低甚至脱离宗教。8、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基督徒的归信选择未呈显性的屏障影响。但传统文化对宗教选择的影响依然存在。其对宗教选择的影响更可能呈隐性的或潜在的影响。
【关键词】:宗教归信 社会资本 文化资本 宗教婚姻论 基督教 儒家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91
【目录】:
  • 中文摘要5-8
  • Abstract8-15
  • 第一章 问题的背景与研究的缘起15-32
  • 第一节 问题的背景15-23
  • 1.1.1 三十年来的宗教认识之发展15-18
  • 1.1.2 宗教学术界的新气象18-20
  • 1.1.3 宗教信众人数的几种估计20-23
  • 第二节 问题的缘起23-32
  • 1.2.1 基督徒人数的几种估计23-26
  • 1.2.2 问题的提出26-32
  • 第二章 研究文献回顾与评述32-60
  • 第一节 世俗化理论及其式微32-37
  • 2.1.1 世俗化理论的盛行32-34
  • 2.1.2 世俗化理论的式微34-36
  • 2.1.3 对世俗化的理解36-37
  • 第二节 宗教社会学的新范式及其评述37-49
  • 2.2.1 宗教社会学的新范式与旧范式的主要不同点38-40
  • 2.2.2 海外学者对宗教社会学新范式的有关评述40-45
  • 2.2.3 大陆学者对新范式的有关评述45-46
  • 2.2.4 本文对新范式的理解与评述46-49
  • 第三节 有关的宗教归信理论及评述49-56
  • 2.3.1 概述49
  • 2.3.2 托马斯.F.奥戴49-50
  • 2.3.3 威廉.詹姆斯50-51
  • 2.3.4 洛夫兰德和斯达克51-53
  • 2.3.5 新范式下的宗教归信命题53-56
  • 第四节 关于华人宗教归信的实证研究56-60
  • 第三章 研究方法:质性访谈与参与观察60-70
  • 第一节 研究方法的选取60-62
  • 第二节 访谈样本的选取及其社会构成62-67
  • 3.2.1 样本的构成62-64
  • 3.2.2 样本的选取64-67
  • 第三节 有关研究方法的思考67-70
  • 3.3.1 质的研究方法与量的研究67-68
  • 3.3.2 "局内人"与"局外人"的学术自觉68-70
  • 第四章 宗教归信与社会资本70-137
  • 第一节 斯达克命题:宗教选择与社会资本70-72
  • 第二节 宗教性社会资本/强关系缺席下的宗教归信72-86
  • 4.2.1 概念的界定72-73
  • 4.2.2 弱关系下的传教73-76
  • 4.2.3 初进教会的人际交流76-78
  • 4.2.4 初进教会者的矛盾处境78-80
  • 4.2.5 宗教性社会资本/强关系缺席下的宗教归信80-86
  • 第三节 宗教性社会资本/强关系下的宗教归信86-122
  • 4.3.1 宗教性社会资本/强关系可以促成宗教接触和出席87-89
  • 4.3.2 宗教性强关系不足以导致宗教归信:想信,却信不了89-105
  • 4.3.3 信者与"信不了"的宗教出席者之区别105-108
  • 4.3.4 宗教归信与世俗性社会资本/强关系的搁置与放弃108-114
  • 4.3.5 新命题的提出114-115
  • 4.3.6 基督徒的归信类型115-122
  • 第四节 社会资本与宗教归信、宗教行为122-124
  • 4.4.1 社会资本对宗教选择影响的两个方向122-124
  • 4.4.2 新命题的提出124
  • 第五节 斯达克体系中的的矛盾或问题124-129
  • 4.5.1 斯达克的坚持124-125
  • 4.5.2 斯达克体系中的矛盾125-126
  • 4.5.3 斯达克命题与宗教本质的对立126
  • 4.5.4 宗教归信与世俗组织的入会未予区分及其推论错误126-128
  • 4.5.5 有违自愿之嫌128-129
  • 第六节 从宗教经济论到宗教婚姻论129-137
  • 4.6.1 宗教经济论的问题129-130
  • 4.6.2 宗教婚姻论130-133
  • 4.6.3 宗教归信可类比于婚恋:需要心有所感或所动133-134
  • 4.6.4 宗教劝信者可类比于婚恋介绍人134-135
  • 4.6.5 宗教归信的途径或方式可类比于婚恋方式135
  • 4.6.6 宗教归信的影响因素可类比于婚恋的影响因素135-137
  • 第五章 宗教归信与文化资本137-172
  • 第一节 斯达克命题:宗教选择与文化资本137-138
  • 第二节 对斯达克命题的检验以及新命题的提出138-143
  • 5.2.1 宗教归信与文化资本138-140
  • 5.2.2 传统文化的影响140-143
  • 第三节 基督教与儒家文化:以性别角色为例143-160
  • 5.3.1 基督教与儒家文化143-144
  • 5.3.2 基督教的性别角色144-151
  • 5.3.3 儒家的性别角色151-158
  • 5.3.4 基督教与儒家性别角色的社会学概括158-160
  • 第四节 基督教与儒家文化:以现代科学的制度化为例160-172
  • 5.4.1 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学术关注160-162
  • 5.4.2 以现代科学的制度化为例162-167
  • 5.4.3 基督教与儒家的当代处境167-172
  • 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172-183
  • 第一节 结论172-180
  • 6.1.1 宗教归信与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之关系172-173
  • 6.1.2 斯达克体系中的问题与矛盾173-177
  • 6.1.3 从宗教经济论到宗教婚姻论177-180
  • 第二节 可能的创新点180-181
  • 6.2.1 研究方法上的创新180-181
  • 6.2.2 研究发现181
  • 第三节 有关的思考181-183
  • 参考文献183-191
  • 致谢191-192
  • 个人简历192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潇滢;基督教对大学生的精神支持状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宗教归信与社会资本,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40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140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1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