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白玉蟾武夷山行迹考论

发布时间:2017-04-18 17:21

  本文关键词:白玉蟾武夷山行迹考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道教很早以前就在武夷山传播,并且对当地文化影响很大。南宋内丹南宗第五代祖师白玉蟾曾经在武夷山生活过。但白玉蟾在武夷山的行迹,有关史传及道书所载均简略而有阙疑。本学位论文主要是研究白玉蟾与武夷山的关系,重点在探讨白玉蟾在武夷山的活动及其遗迹。经由史料之交叉比对与分析,校正白玉蟾生平及其在武夷山活动的某些盲点,探讨了这位高道与武夷山文化的关系。文章对关于白玉蟾的生活年代提出了新的佐证,特别提出明代《闽书》记载、癸丑中秋、与李仁甫的交往、历代天师的赞语、与蔡元德关系等几条证据是尚未引起道界、学界重视的。据白玉蟾与李仁甫、蔡元德交往的事实,而考之李仁甫卒于1184年,蔡元德逝于1173年。这两人卒年皆在1194年之前。因此,白玉蟾生于1134年,卒于1229年是可信的。 论文还对白玉蟾在武夷山的活动时间及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证,通过以其访道、传道路线为主轴,观察白玉蟾与武夷山的关系,认为他有八次入出武夷山,在武夷山的生活时间累计十八年左右。根据清代董天工的《武夷山志》和《神仙通鉴白真人事迹三条》的记载、白玉蟾与鹤的渊源、《云窝记》所载绘鹤之事及道士化仙前要在武夷升真元化洞天换骨的仪轨,白玉蟾化仙于武夷升真元化洞天合情合理。 白玉蟾在武夷山的活动也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和其它文献,根据这些诗文和文献,可以发现,其足迹几乎遍及现在武夷山景区,如冲佑观、止止庵、云窝、九曲溪、风洞、一线天、白云岩、大王峰、幔亭峰、碧霄洞、复古洞等等。武夷山冲佑观是白玉蟾最主要的活动场所。他并未在止止庵长住。 在武夷山,他与道友黄季长、陈丹枢、刘妙清、苏森、陈洪范、詹琰夫、陈孔目等交往甚密。这里也成为他与弟子聚会的一个据点和传播丹道和雷法的一个重要中心。他对于建立南宗宗派组织,居功厥伟。他打破南宗单传的传统,创立了以“靖”为名称的教团组织,使内丹的修炼大众化,普及化。文中还对有关白玉蟾的错误传闻作了辨正,特别是澄清了白玉蟾与朱熹关系的一些错误的观点,认为朱熹虽与白玉蟾生活在同一时代,但在武夷山并未谋面。 武夷山这种文化氛围,对白玉蟾内丹养生学,尤其是止止修行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而白玉蟾的内丹及雷法思想以及道团组织又对元明时期武夷山的金志扬等道士产生深远的影响。他将内丹学与雷法有机地结合,从而使道教走向社会而世俗化。白玉蟾的咆含道教情缘、因任自然的文学思想和善于用典、丰富多彩的文学表现手法对武夷山的文学也具有重要的影响。白玉蟾是内丹南宗集大成者,他对新儒学、释、道三教在武夷山的进一步融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的思想和他在武夷山的活动是武夷山三教文化的华章,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武夷山 道教 白玉蟾 内丹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958
【目录】:
  • 中文摘要10-12
  • ABSTRACT12-14
  • 导论14-24
  • 第一节 武夷山的道教文化14-15
  • 一、武夷山道教的历史14-15
  • 二、武夷山道教的现状15
  • 第二节 选题的由来和资料的来源15-18
  • 一、选题的由来15-17
  • 二、资料的来源17-18
  •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18-20
  • 一、学术价值18
  • 二、现实意义18-20
  • 第四节 白玉蟾与武夷山关系学术史研究回顾与评价20-24
  • 一、内外学者对白玉蟾生平的研究20-22
  • 二、白玉蟾与武夷山关系研究的不足22-24
  • 第一章 白玉蟾在武夷山生活时段考24-42
  • 第一节、白玉蟾生于绍兴甲寅新证24-30
  • 一、从白玉蟾的交游探讨生年24-25
  • 二、白玉蟾老境的描写25-26
  • 三、来自“癸丑中秋”的另一佐证26-27
  • 四、从私淑弟子到入室弟子27
  • 五、道教重生的常理27-28
  • 六、白玉蟾赞历代天师28
  • 七、其它证据28-30
  • 第二节、白玉蟾在武夷山的生活时段考30-42
  • 一、白玉蟾初入武夷的时间30-33
  • 二、第二次入离武夷33-34
  • 三、第三次入离武夷34-35
  • 四、第四次入离武夷山35-36
  • 五、第五次入离武夷36-37
  • 六、第六次入离武夷37-39
  • 七、第七次入离武夷山39-40
  • 八、白玉蟾化仙的时间和地点40-42
  • 第二章 白玉蟾在武夷山活动的地点和交游的伙伴42-54
  • 第一节 白玉蟾在武夷山的主要活动地点42-49
  • 一、碧霄洞与天壶道院42
  • 二、冲佑观42-43
  • 三、止止庵43-44
  • 四、云窝44-45
  • 五、武夷九曲溪45-48
  • 六、武夷山其它地方48-49
  • 第二节 白玉蟾在武夷山的交游伙伴49-54
  • 一、道友49-51
  • 二、白玉蟾在武夷山的教团组织与弟子51-52
  • 三、白玉蟾交游伙伴里没有朱熹52-54
  • 第三章 白玉蟾对武夷山道教的贡献54-61
  • 第一节 白玉蟾与内丹南宗54-56
  • 一、内丹54
  • 二、南宗54-55
  • 三、白玉蟾的内丹思想55-56
  • 第二节 白玉蟾的止止炼意法56-59
  • 一、止于物境 以物洗心57
  • 二、心物俱忘 道由真显57
  • 三、景随主化 道与心会57-58
  • 四、至道在心 即心是道58-59
  • 第三节 白玉蟾雷法在武夷山的实践59-61
  • 第四章 白玉蟾对武夷文学与三教合流的影响61-66
  • 第一节 白玉蟾在武夷文学史上的地位61-64
  • 一、白玉蟾武夷诗咏的特点61-63
  • 二、白玉蟾武夷诗咏的影响63-64
  • 第二节 白玉蟾对武夷山道、释、儒三教融合的作用64-66
  • 第五章 结论66-69
  • 参考文献69-72
  • 致谢72-73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已录用的学术论文、著作目录73-74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正义;南宋巴蜀散文(上)[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张行之;;白玉蟾与张天师的一段故事[J];中国道教;1989年03期

3 何敦铧;;白玉蟾生平事迹初探[J];中国道教;1992年01期

4 孙燕华;烟霞供啸咏 泉石瀹精神——白玉蟾诗文特色散论[J];中国道教;2000年02期

5 姜生;道教治观考[J];中国道教;2001年03期

6 卢国龙;浊世佳公子 蟾宫谪仙人——白玉蟾的求道之旅及归隐之乡[J];中国道教;2003年04期

7 符颖,符和积;白玉蟾生卒年岁疑[J];中国道教;2005年03期

8 何敦铧;武夷山古代道教文化探略[J];福州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9 张泽洪;论白玉蟾对南宋道教科仪的创新——兼论南宗教团的雷法[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郑朝波;;论白玉蟾的道教思想[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本文关键词:白玉蟾武夷山行迹考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53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153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9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