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庐山慧远教团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9 08:59

  本文关键词:庐山慧远教团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庐山慧远教团是指东晋时期,以慧远为中心而在庐山形成的一个佛教修行团体。慧远教团研究既是对已有的教团研究进行加强,也是对慧远研究的深化和进一步拓展。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凭籍有关该教团多方的文献资料,以整体的视角,尽量将慧远及其背后的教团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慧远教团中,以义解深明、戒行清高、禅思深入的僧人群体为核心,以好尚风流的居士群体为外围。其僧人群体则以东林寺僧团为核心,以本山僧人为主,并包括东林寺之外的其他庐山僧团及游方僧人。其居士群体则既有希图与慧远“共契嘉遁”的隐士,如刘遗民、周续之等人,亦有前来“考寻文义”的学士,如宗炳、雷次宗等人,还有善谈玄理的名士,如王凝之、殷仲堪等人。慧远以其严谨自律的大德风范统帅僧团,而以经典学术征服“学士”,以隐逸理想招徕“隐士”,以儒雅风度吸引“名士”,并注意加强与长江流域蜀郡教团、荆襄教团、东南教团和北方长安教团之间的联系,从而集合成一个强大的教团,一个以僧人为主的广大统一战线组织。 慧远教团时期,是中国佛教由都市佛教开始向山林佛教转型的时期。庐山清静的自然环境、浓厚的宗教氛围、特殊的政治宗教位置以及中国隐逸文化、印度佛教禅修方式的影响是促使慧远教团选择庐山发展的因素。庐山慧远教团在中国佛教山林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慧远教团之选择山林,并不代表其脱离城市,亦不说明都市佛教的没落,但它的确表明了中国佛教对僧俗关系的一种态度。从道安的“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到慧远“愿檀越安稳,使彼亦无他”的中立政策,反映了中国佛教企图脱离政治,追求独立的努力。慧远虽取得沙门不敬王者之争的胜利,划定了方内、方外界限,但世俗王权的强大和中国文化中王权的至高无上地位,仍使得慧远将沙汰沙门之权(即监察僧人权)放弃,从而使得方内凌驾于方外之上,后世僧官制度之纳入世俗体系即源于此。 由于戒律在佛经传译中的落后状况,促使中国僧人很早就开始根据佛法大义,结合中土实际创立僧制。考察教团中的有关戒律实践,应从中国化的僧制中得到说明,而非戒律。慧远教团所创立之僧制、“远规”已不可知,但从其所制“七日展哀”之制,以及对待昙邕、僧彻二僧之事例来看,庐山教团虽对佛教戒律汲汲以求,并在佛教戒律传译中作出巨大贡献,但在具体实践中仍以富有中国特色的僧制为教团规则。 教育最能反映一个群体的宗旨、大义,亦最能代表此一群体的理想。庐山慧远教团之教育以义解、匡拯、戒行、禅思为四科,往来庐山者,“各随所习,日游其新”。他们以唱导和自学为教育主要方式,并形成了七年为期的学习年限约定。尤为重要的是,慧远僧团中公开允许僧人学习外典俗书和诗赋篇章。这说明,慧远教团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坚持僧人本位,另一方面却并未脱离本土文化土壤,并有意吸收本土文化中的有益元素。这一点与长安鸠摩罗什教团颇有异趣,两者恰代表了中国佛教发展的两个方向。 庐山慧远教团积极参与当时的佛经传译活动,从庐山走出了法净、法领、宝云等西域求法僧,尤其法领之行,请来西域高僧四人及方等新经二百余部,被僧肇赞为千载之津梁,宝云亦在此过程中成长为译经高僧。慧远教团在庐山修建般若精舍,延请高僧,翻译经典,先后有僧伽提婆、佛驮跋陀罗等高僧在庐山译出多部经典,促进了佛教义学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道流、道祖等人编辑了《魏世录目》、《吴世录目》、《晋世杂录》、《河西录目》等经录。“渭滨务逍遥之集,庐岳结般若之台”,庐山般若台因此与长安逍遥园并誉。 庐山慧远教团积极兴建福业,慧远曾云:“经教所开,凡有三科:一者禅思入微,二者讽味遗典,三者兴建福业。”禅思入微是一种具体修行活动,讽味遗典则与上云佛经传译相关,至于庐山之兴建福业则学界少有关注,而以李幸玲之《庐山慧远研究》成果最著。本文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整梳理了庐山各种佛像事实,并利用李氏所不具备的实地考察和口述史料对慧远荔枝塔的现状进行了补充。
【关键词】:庐山教团 慧远教团 东晋 居士 僧团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导言13-28
  • 一、研究选题之缘起13-14
  • 二、研究前史之回顾14-23
  • (一) 教团领袖——慧远的研究状况15-21
  • (二) 教团中其他僧人的研究状况21
  • (三) 教团中居士群体的研究状况21-22
  • (四) 直接以教团为主题的研究22-23
  • 三、研究概念之界定23-25
  • 四、研究问题之提出25-28
  • 第一章 庐山慧远教团的结构28-61
  • 第一节 慧远教团的形成28-31
  • 第二节 慧远教团中的僧众31-38
  • 一、本山僧人32-35
  • 二、游方僧人35-38
  • 第三节 慧远教团中的居士38-48
  • 一、居士缘起39-40
  • 二、山中诸贤40-44
  • 三、其他居士44-48
  • 第四节 东林寺之外的庐山其他僧团48-53
  • 一、慧永西林寺僧团48-52
  • 二、昙邕僧团52-53
  • 三、庐山寺僧团53
  • 四、凌云精舍僧团53
  • 第五节 庐山寺僧的数量53-61
  • 一、寺庙数量的统计54-56
  • 二、僧人数量的估量56-58
  • 三、庐山寺院经济58-61
  • 第二章 庐山慧远教团与各地教团的联系61-71
  • 第一节 与荆襄教团的联系61-64
  • 第二节 与蜀郡教团的联系64
  • 第三节 与东南教团的联系64-66
  • 第四节 与长安教团的联系66-71
  • 一、人员交流67-68
  • 二、经像交流68
  • 三、佛理探讨68-71
  • 第三章 从城市到山林:慧远教团选择庐山71-92
  • 第一节 "庐峰清净,足以息心":庐山的自然地理72-74
  • 第二节 "神仙之庐":宗教地理角度的考察74-80
  • 一、江南巫术流行之地74-75
  • 二、丰富的原始道教元素75-77
  • 三、佛教对庐山的开拓77-79
  • 四、在荆州和扬州之间79-80
  • 第三节 庐山的文化地理:慧远政治和文化的选择倾向80-82
  • 第四节 中国隐逸文化的影响82-86
  • 第五节 印度禅修方式的影响86-92
  • 第四章 慧远教团与世俗王权92-116
  • 第一节 慧远对待王者态度的转变92-101
  • 一、政治势力对待僧人的态度92-94
  • 二、"不依国主,法事难立":佛图澄、道安的弘教政策94-96
  • 三、"愿檀越安稳,使彼亦无他":慧远教团政策的转变96-100
  • 四、国主与士大夫:东晋时期中国政治社会的发展100-101
  • 第二节 慧远教团与王朝政权的博弈101-112
  • 一、佛教陵迟102-104
  • 二、沙门敬王者之议104-108
  • 三、沙汰沙门之议108-112
  • 第三节 慧远"影不出山,迹不入俗"的形象112-116
  • 一、"三十余载"之典113-114
  • 二、出俗与济俗114-116
  • 第五章 慧远教团中的僧制与戒律116-130
  • 第一节 寺僧节度116-119
  • 一、道安创立僧制116-117
  • 二、庐山远规117-118
  • 三、昙邕和僧彻的例子118-119
  • 第二节 庐山戒律119-123
  • 一、竺昙无兰119-120
  • 二、律典传译120-122
  • 三、居士之戒122-123
  • 第三节 由慧远之死观庐山僧制戒律实行之特点123-130
  • 一、露骸松林124-127
  • 二、持律戒苦127-130
  • 第六章 慧远僧团之教育130-144
  • 第一节 慧远僧团四科130-135
  • 一、慧远僧团四科之名130-131
  • 二、四科修习之概况131-135
  • 第二节 慧远僧团之世典教育135-138
  • 第三节 慧远僧团之教育方式138-144
  • 一、教育方法:唱导与自学相结合138-140
  • 二、教育原则:各随所习140-141
  • 三、学习年限:七年之期141-144
  • 第七章 慧远教团之佛经传译144-158
  • 第一节 庐山僧人之西行求法144-148
  • 一、西行求法运动144-145
  • 二、法净法领之行145-147
  • 三、关于法净147-148
  • 第二节 般若台与翻经148-156
  • 一、般若台之建148-150
  • 二、"一章三复":庐山教团的翻经活动150-152
  • 三、"以裁厥中":庐山教团的翻经理论152-154
  • 四、"葱外妙典":庐山教团的翻经成果154-156
  • 第三节 庐山经录156-158
  • 第八章 慧远教团之福业兴建158-169
  • 第一节 庐山形象158-163
  • 一、佛像起源158-160
  • 二、道安一系形象事实160-161
  • 三、庐山佛像161-163
  • 第二节 造寺修塔163-169
  • 一、造寺163-164
  • 二、修塔164-169
  • 余论169-174
  • 一、本论文的主要收获169-171
  • 二、未尽之研究设想171-174
  • 主要参考文献174-178
  • 附录178-200
  • 庐山慧远教团编年178-185
  • 白莲之社:庐山教团的历史投射185-195
  • 谢灵运《庐山法师碑》献疑195-20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00-201
  • 后记20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小荣;释家变文原初意义之推考[J];敦煌研究;2003年03期

2 曹虹;释慧远遗命“露骸松下”的意蕴[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02期

3 杨曾文;为协调佛法与王法立论——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析[J];佛学研究;2004年00期

4 王雷泉;走出中国佛教教育困境刍议[J];法音;2001年10期

5 章沧授;;佛家笔下看庐山——读支昙谛《庐山赋》[J];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06期

6 李小荣;从《弘明集·正诬论》看变文生成的年代[J];固原师专学报;1997年02期

7 江林;关于释慧远“露骸松下”的一点意见——兼与曹虹先生商榷[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04期

8 苏渊雷;中国禅学史·早期禅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9 武正强;神圣与世俗之间:“沙门不敬王者”的再考察[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S1期

10 李小荣;变文生成年代新论[J];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夏晓楠;慧远人生哲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2 李智敏;慧远与东晋末期庐山地域的诗文创作[D];浙江大学;2007年

3 陈建华;庐山慧远“实有”思想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4 张增勇;慧远业报轮回说浅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庐山慧远教团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58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158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7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