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的“灵性”生产:潮汕民间造像量度与观念
发布时间:2021-05-07 22:57
作为"符号"与"物"的信仰物,本身具有多重的意义与质性纹理。中国民间大量信仰实践离不开神像一类的信仰物。以潮汕神像为例,一块木材成为受万人景仰的圣物,抑或被退神火化,重回自然,其社会生命历程不断展开。人们通过工艺与仪式进行物人互动,实现"灵性"的生产或消解。借用佛教"造像量度"的概念来探讨潮汕造像的"民间量度",可以发现工匠、委托者和村民三个群体对神像"灵性"的认知存在差异,造像知识、社会评价等成为影响人们对神像"灵性"认可的重要因素,"集体"观念时刻影响着不同群体的行动和选择——人们共同塑造了神。同时,人与神像的互动是持续、主动、建设性的,通过持续性的供奉来确认个体在村落社会中"有份"。亦即,物一旦进入社会生活,便进入人与物、个体与集体之间"混融"的状态。这便是神像"灵性"被构建出来的过程。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 2020,(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一、信仰物之“灵”
二、工艺量度:什么样的金身最“显”
(一)工匠:以“专业知识”造神
(二)委托者:依“社会评价”请神
(三)村民:不关注神像之“相”
三、仪式量度:谁能“赋神”
(一)工匠:科仪知识建构行业权威
(二)委托者:多重的灵力“控制”标准
(三)村民:惯性参与确认“有份”
结语:多重互动下的“灵性”生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造像量度经》研究综述[J]. 魏查理,罗文华.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4(02)
本文编号:3174197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 2020,(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一、信仰物之“灵”
二、工艺量度:什么样的金身最“显”
(一)工匠:以“专业知识”造神
(二)委托者:依“社会评价”请神
(三)村民:不关注神像之“相”
三、仪式量度:谁能“赋神”
(一)工匠:科仪知识建构行业权威
(二)委托者:多重的灵力“控制”标准
(三)村民:惯性参与确认“有份”
结语:多重互动下的“灵性”生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造像量度经》研究综述[J]. 魏查理,罗文华.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4(02)
本文编号:31741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174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