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武山县木梯寺石窟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6 21:44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十六国时期,石窟寺开始出现。南北朝时期,伴随着佛教的普及与发展,开窟建寺的风气达到高潮。在丝绸之路及其周边地区布满了各式各样的佛教石窟寺,西域、河西、陇右等地区是佛教石窟寺营建数量最多的区域,也形成了学界所谓的“X模式”,即龟兹模式、凉州模式、秦州模式等。本文以武山县木梯寺石窟为主要研究对象,立足于正史、《甘肃省志·宗教志》、《天水市志》以及弥足珍贵的武山县四部旧志,考述木梯寺石窟的历史沿革、创建因素,阐述其在甘肃石窟中所处的地位。力图通过探究极具史料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石窟寺资料,佐证木梯寺石窟保护与开发的现实意义以及社会价值。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对该石窟现存第14窟唐代大佛及其西夏文题记、第5、7窟宋代三佛造像、第5窟的明代供养人像、第16窟民国木匾以及第11窟元代覆钵塔为研究对象进行专题研究,对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挖掘。在木梯寺石窟的保护与开发问题上,通过借鉴史学之外的其他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认为应该进行文物衍生品的研发,多学科交叉并举,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对木梯寺现存窟龛进行影像记录,尽可能降低对石窟本身的损耗,同时通过互联网技术提高石窟的...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武山县木梯寺石窟研究


木梯寺石窟的外景1

平面图,石窟,平面图


图 2 木梯寺石窟窟区平面图1面结合《武山水帘洞·木梯寺石窟》一书与《甘肃武山木梯寺石及笔者的亲自调研考察对该寺窟龛现存情况逐一进行说明: 1 窟:又名“朝阳洞”或者“接引佛殿”,坐落于桐树湾最东侧修于清。前廊后殿式建筑结构,后部为方形殿阁,顶部有墨书。后殿正壁前塑一接引佛,高 2.36 米。该接引佛,尖形螺纹髻,表面饰有沥粉堆金团花、云纹,色彩绚烂,非常精美夺目。下裙,系腰带,赤足立于半圆形莲台之上。正壁及左、右两壁绘壁画分为上下两层。正壁上层为清代重绘,仅存部分云纹,多壁画为明代原作,隐隐约约能可见菩萨像。清代时表层中间重绘纹组成的佛背项光,左右为一身菩萨像。左、右壁分别于清代重像。窟内门顶、山门外墙以及前廊右侧门道上分别挂有光绪三十6 年)供匾 1 块、光绪三十三年(公元 1907 年)砖匾 1 块以及咸2 年)木匾 1 块,其中咸丰二年匾额关乎重建木梯寺山门。

武山县木梯寺石窟研究


第5窟正壁佛-宋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宋时期的秦州(天水)经济与陆上丝绸之路[J]. 杨小敏.  中国史研究. 2017(04)
[2]甘肃省西和县法镜寺石窟调查与研究[J]. 王百岁.  敦煌学辑刊. 2017(03)
[3]试论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J]. 尹淑媛.  纳税. 2017(26)
[4]论中古时期佛教类书的编纂[J]. 刘全波.  敦煌学辑刊. 2017(02)
[5]《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调查与研究》介评[J]. 张铭.  敦煌学辑刊. 2017(02)
[6]吐蕃高僧吴法成生平三题[J]. 徐键.  敦煌学辑刊. 2017(01)
[7]从敦煌佛教文献、壁画论佛经绘图形式与功能之发展[J]. 郑阿财.  敦煌学辑刊. 2017(01)
[8]古丝绸之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启示[J]. 钟磊.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6(06)
[9]中西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敦煌学[J]. 王晶波.  敦煌学辑刊. 2016(03)
[10]数字化生存下的文化资源的文物保护与开发研究[J]. 宋文瑶.  才智. 2016(12)

博士论文
[1]数字化生存下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D]. 赵东.山东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甘肃武山水帘洞石窟群研究[D]. 赵世金.兰州大学 2017
[2]甘肃石窟发现史[D]. 瞿继娟.西北师范大学 2014
[3]中国佛教寺院名称与文化[D]. 赵岩岩.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3
[4]北朝秦州地区研究[D]. 牛旭.陕西师范大学 2009
[5]中国佛教石窟造像艺术探究[D]. 张豫.武汉理工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338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2338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1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