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传承的时空建构——“集体记忆”理论的能动性理解
发布时间:2021-06-21 05:10
宗教文化既有其生成的特殊机制,亦包含了所有文化得以传承的共同特征。哈布瓦赫基于涂尔干宗教社会学所开创的"集体记忆"研究,为解读宗教传承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思考范式。然而,该范式对主体层面的能动性缺乏充分的认知。本文试图从两个层面解决该问题:在实践框架下,利奇与特纳的仪式研究表明,时空建构非但不是宗教传承的惰性环境,反而是其运作实现的积极条件;在文化框架下,康纳顿与阿斯曼的记忆研究则分别建构了基于具身实践的空间与生成于"卡农"的时间。这些探索既在时空建构层面有效延伸了集体记忆的能动性内涵,更进一步揭示了宗教赖以传承、更新的"历时性"机制。
【文章来源】:世界宗教文化. 2019,(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梅山图》·《梅山经》·还愿仪式:瑶族三位一体“愿”信仰体系的构建[J]. 冯智明. 广西民族研究. 2018(05)
[2]记忆研究的“社会—文化”范式 对“哈布瓦赫—阿斯曼”研究传统的解读[J]. 刘亚秋. 社会. 2018(01)
[3]作为一种集体记忆的浪漫主义——对浪漫主义的文学人类学解读[J]. 赵静蓉.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本文编号:3240044
【文章来源】:世界宗教文化. 2019,(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梅山图》·《梅山经》·还愿仪式:瑶族三位一体“愿”信仰体系的构建[J]. 冯智明. 广西民族研究. 2018(05)
[2]记忆研究的“社会—文化”范式 对“哈布瓦赫—阿斯曼”研究传统的解读[J]. 刘亚秋. 社会. 2018(01)
[3]作为一种集体记忆的浪漫主义——对浪漫主义的文学人类学解读[J]. 赵静蓉.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本文编号:32400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240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