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泰山司命信仰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4 14:23

  本文关键词:泰山司命信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泰山,在众人的记忆中大概都是将其视作帝王至高无上的祭坛,是从宏观的方面得到的大而广之的记忆。本文“泰山司命信仰研究”所要涉及的内容虽然与之也有联系,但亦多有不同之处:一则是从一个比较小的切入点来解释一些现实中所共同存在的现象,以期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二则是对于泰山与司命信仰的关系的研究著述付之阙如,切中要旨之处世人所论亦不为多见。本文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以道教在泰山发展的基本脉络为背景,贯穿其中的是介绍司命信仰如何在泰山缘起、发展、整合及其传承的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思想演变。 众所周知,泰山,作为中国人精神图腾的象征由来已久,它所代表的中国人的坚韧挺拔和执着向上的精神内涵远远超出了其自身的高度和广度。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从来没有哪一座山岳能像泰山一样拥有如此之多的名誉和声望,它所承载着的文化信息和文明的薪火一直延续到今天,绵延不断。从远古时代的先民们在陶器上钩画出的文化符号到近古时期帝王封禅的庄严祭祀典礼;从儒家思想产生的策源地与道教为之命名的“道教洞天”以至到后来的儒释道三家合流所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无一不在这座肩负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擎天一柱”之名的泰山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目前在对司命信仰的既有研究中,研究方式多为综合性的概述,缺乏具体的考察,而将泰山与司命信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还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论述。本文研究的范围主要集中于司命信仰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沿革以及对民众社会心理的影响,然而却忽视了司命信仰在泰山这个具有人文历史和文化象征意义的点上所应该给与的关照和特殊性的解答,即在为何历史文献所记载的司命信仰会与泰山发生联系这个问题上,没有做出正面的回答。对于“生”、“死”这样关乎所有人命运的问题,古代中国人为何要将其放在“泰山”这一人文地理的坐标上进行考量?这样做的意义何在?这看起来似乎是个很蹩脚的问题,谁也不曾怀疑过的经典理论中到底还隐藏着什么样的玄妙。现有的研究明显倾向于依靠史料记载和约定俗成的观点来解释,但对其在断裂中的延续还缺乏有力的明证。前人所做出的理论创建虽具有指导性意义,但其研究的倾向性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后人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步伐,从而难以产生更加全面直观的认识。但就学术研究而言,只有在继承前辈观点的基础上不断的推陈出新,才符合学术发展的规律,本文的切入点就是希望能在前人理论基础的铺垫下找寻一些关于泰山与司命信仰之间发生联系的事实和依据,并将利用考古学、宗教学、哲学、天文、星象、易卦、“气”学,道教内丹思想等多学科的交叉作为支撑点,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和论证,以期达到寻找并解答这一问题的途径。 柯林伍德在他的《历史的观念》一书中提出过“历史的思维”和“重演”与“编辑”的观点,力求在对历史问题的现代考察和理论建构中划清其与叙述历史的界限。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做法,笔者赞同柯林伍德的观点,并且选择前者“再现历史”的研究方法。柯氏的观点明确的表达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即在研究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的时候,不能只是将相关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摆出来让别人再去发现这当中的联系,而是要理论的再现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所以本文所坚持的理论观点也是试图“再现历史”,而不是单纯的反映历史。 本篇研究是以“泰山司命信仰”的形成、发展、融合以及传承为对象,因此在时间跨度上虽然及于上古,讫于明清,但主要还是围绕先秦两汉、魏晋隋唐以及两宋进行,当然对于上述之外的相关时代也有适量的涉及。其意在于使主题突出,使内容扼要简明。道教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纷繁芜杂的海量内容的庞杂体系,正如马端临所说是“杂而多端”的,本文力求能从中寻找到与主题相关的内容,且求证真伪,做到博观约取,当然也尽量做到避免因过分的简约而遗漏了重要的观点和要点。本文“泰山司命信仰”的主题十分明确,即不仅仅是述古,更要把重点放在重构中国古代人们的文化心灵结构上,以求再现当时人们对于生命价值情怀的见解与主张,揭示“泰山司命信仰”作为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对于现代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意义等等。这其中包括: (1)把“泰山司命信仰研究”作为客体,将其通过纵横交错的平面视角和时空交叉的空间三维角度两方面来考察,这样一来,就使得其既可以在平面的前后联系中互为因果,又可以在空间的上下贯通中相互映衬,各个部分之间既各自独立又首尾相顾,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互动体系。 (2)上古时代的先民们面对生死的态度是把生死系于上苍的眷顾。伴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生,先民们在顶礼膜拜自然神的信仰中产生了对于生命存在的渴求和对于死亡的敬畏。人类历史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因循上古的传统加之浓重的巫觐色彩的渲染,使得从帝王封禅祭祀泰山伊始,就一直伴随着对于“不死长生”的追求和渴望。人类从动物界剥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在持续的、强烈的自我意识指引下回归上天以期达到永生的实践历程,以实现能够与天地同始终的境界。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一种自我创造,这是出于克服因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产生的对于死亡的畏惧,也是希冀达到现实存在与灵魂超越的平衡和内在满足的心路历程。 (3)就思想层面上来说,本文第三部分着重从哲学的角度来阐述中国的这一古老信仰,剖析中国古代之所以将泰山与司命信仰相结合的深层次的内在原因。从东西方哲学的观点、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流派、儒释道三家合流过程中产生的交融与碰撞以及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等多个角度来论及泰山司命信仰产生的理论依据和存在的现实根源。 “泰山司命信仰研究”让我们在面对一座山岳本身的时候,以一种特殊的历史方式来考察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尽管其缘起、发展、融合和传承的过程是极其复杂而悠长的,然本文所追求的目标却是十分之明确,文中所努力展现的绝非是单独的历史事件和情节的简单罗列,而是在系统、完整的理论基础上力求揭示出古人精神世界之丰富内涵以及由此所带给现代人的思考——国人自古已有之的寻根意识和中国文化的心理根源。
【关键词】:东岳泰山 司命信仰 生死 自我超拔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933
【目录】:
  • 中文摘要8-11
  • ABSTRACT11-15
  • 引言15-20
  •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与价值15-17
  • 第二节 泰山司命信仰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7-18
  •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与范围18-20
  • 上篇 找寻破碎的缘起20-33
  • 第一章 山岳信仰与原始宗教20-29
  • 第一节 通天之柱:“通灵”的自然山岳崇拜20-23
  • 第二节 文明篝火:从“天界神”到“人间神”的变幻23-29
  • 第二章 道舆山林:山人合一,,道在山中29-33
  • 中篇 重构逝去的记忆33-63
  • 第一章 泰山司命信仰的缘起33-36
  • 第二章 先秦两汉之际的泰山司命信仰初探36-47
  • 第一节 海岱神山:寻找不死的源头36-41
  • 第二节 封禅巡守:西汉时期东岳祭祀与长生不死41-45
  • 第三节 人心思定:东汉纷争中寻觅灵魂的净土45-47
  • 第三章 泰山司命信仰在魏晋隋唐时期的整合47-57
  • 第一节 隐逸山林:清新雅致,存思变幻47-52
  • 第二节 佛道之争:山中“天书”与佛入“东海”52-57
  • 第四章 宋元明清泰山司命信仰的融通57-63
  • 第一节 山岳“玄真”:道教清整,神仙齐聚57-60
  • 第二节 融神通灵:东岳意境,神威巨震60-63
  • 下篇 引领现代的传承63-76
  • 第一章 泰山道教地理布局与司命信仰之我见63-72
  • 第一节 笃信命理的建筑格局:泰山佛道三界说63-67
  • 第二节 魂在灵府的生活氛围:自我圆成的山人性格67-70
  • 第三节 重生恶死的生命思考:山中有“天”的人生理想70-72
  • 第二章 现世“自我超拔”的人生理想72-76
  • 参考文献76-80
  • 后记80-81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81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晓春;设计艺术中红色与黑色并置的色彩意境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泰山司命信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43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243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4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