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秣菟罗早期佛教造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8 05:13
本文关键词:印度秣菟罗早期佛教造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佛教造像,即释迦牟尼佛的人格形象,是何时、何地,在怎样的背景下得到创造和表现的?早期佛像是如何被接受,,并得到发展和传播的?这些问题是印度美术史,甚至是佛教史上的重大问题,也是本文将要寻踪和探秘的问题。 纵观古印度整个佛教造像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经历了孔雀(Maurya)、贵霜(Kusha□a)、笈多(Gupta)三大艺术的高峰,实现了从无佛像到佛像的伟大变革。贵霜时代正是这一变革的重要历史阶段:西北部的犍陀罗(Gandhara)、中部的秣菟罗(Mathurā)和南部的阿玛拉瓦蒂(Amaravati)三地几近同时创制了佛陀形象,形成了早期三大造像艺术流派。然而三大佛像起源点孰早孰晚,至今仍是学术界的一大难题。近年来,中国考古的发现,证实了秣式因素在中国东汉时期的传播,为秣菟罗佛像率先创制提供了诸多可能的依据。并且,秣菟罗佛像从贵霜样式向笈多样式的演进和向域外的传播,在佛教艺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沿着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正是这种笈多样式的佛像。相比较而言,犍陀罗在历史中所波及的范围和扩散的时间上,更像是一种地方风格,以往的研究是过于夸大了它的影响。 秣菟罗佛像的诞生,是依据土著达罗毗荼偶像和耆那教祖师像为原型在中印度独立起源的,秣菟罗地区是自发地产生了佛像。秣菟罗地区具有土著达罗毗荼偶像崇拜传统,加上新盛的婆罗门教、耆那教偶像崇拜的发展,造像条件得天独厚。佛像最初的相容表现,并未体现佛像的三十二相好。尽管“相好”的概念在古印度大士或转轮圣王造像中已经形成,但是肉髻相、螺发右旋、手指带蹼、垂手过膝等相好标准的形成至少晚至公元2世纪后才逐渐在佛像中出现。事实上,佛教并不具备造像传统,佛像制作的标准也是依据转轮圣王的规范逐步创立的。 众所周知,佛像诞生以前,曾经历了长达数个世纪的“前偶像时代”,佛像是不被表现的,佛陀形象在秣菟罗的确立过程,是以当地土著偶像为原型的,佛教中并未出现所谓的禁止造像的限定。秣菟罗佛像最初出现的时候,铭文刻写为“菩萨”、“世尊”等称呼,事实上,也是源自土著人民对药叉神灵的尊称的传统习惯。可以说,佛像对土著神灵供奉传统的模仿,是释迦牟尼最终实现了从“真实的佛陀”向“神化的佛陀”转变的根本原因,这一点与犍陀罗王子装扮的“真实的佛陀”相区别。 早期犍陀罗和阿玛拉瓦蒂两地佛像的印度传统,是秣菟罗佛像率先创制的依据。以往研究通常强调佛像的犍陀罗起源说和佛像的希腊传统,却往往忽视了犍陀罗佛像中继承的印度古风式传统渊源。犍陀罗希腊化的佛陀特征事实上是以当地雅利安人种为模特的,不应当与“希腊样式”一概而论。犍陀罗和阿玛拉瓦蒂的中印度土著偶像元素,证实了犍陀罗佛像与秣菟罗同为印度本土起源的可能,也是本文探讨佛像起源点的新视角。随后,秣菟罗在结合了犍陀罗和阿玛拉瓦蒂的风格之后的秣菟罗新样式孕育了笈多艺术。 本论文鉴于秣菟罗佛像在佛教造像历史中的重要性,围绕秣菟罗早期佛像的风格特征,对秣菟罗佛像起源说,佛像在秣菟罗地区接受的历史原因,以及秣菟罗佛像介于犍陀罗和阿玛拉瓦蒂两大流派的同时发展中向笈多样式的演进,和向中亚、中国等地的逐步推进等问题,逐一进行讨论。
【关键词】:秣菟罗 贵霜王朝 迦腻色迦 佛教造像 佛教艺术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9-11
- ABSTRACT11-15
- 绪论15-31
-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6-17
- 一、 研究目的16
- 二、 研究意义16-17
- 第二节 以往的研究情况17-24
- 第三节 本论文的创新点24-26
-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26-31
- 第一章 佛像诞生秣菟罗的故事文本31-40
- 第一节 佛像起源的传说32-36
- 一、 摩罗幻化佛陀的传说32-33
- 二、 优填王造像的传说33-35
- 三、 中国东汉传入佛像的传说35-36
- 第二节 与早期造像有关的佛典记载36-40
- 一、 律藏中的记载36-37
- 二、 其他佛典的记载37-40
- 第二章 秣菟罗早期佛像遗品和编年40-129
- 第一节 秣菟罗的主要佛教遗迹40-46
- 第二节 秣菟罗的奉献铭和纪年法46-51
- 一、 雕像的奉献铭书体46-47
- 二、 贵霜诸王的纪年47-51
- 第三节 有纪年和奉献铭的佛像51-90
- 一、 有纪年的佛像51-75
- 二、 无纪年,有奉献铭的佛像75-82
- 三、 纪年铭和样式不相符的像例82-90
- 第四节 秣菟罗佛像的类型和式样以及编年90-129
- 一、 袒右肩立像(前贵霜~公元 2 世纪初)91-99
- 二、 袒右肩坐像(前贵霜~公元 2 世纪初)99-111
- 三、 通肩立像(公元 2~3 世纪)111-114
- 四、 通肩坐像(公元 2 世纪上半叶~公元 3 世纪末)114-129
- 第三章 秣菟罗初期佛教造像印度特征的形成129-170
- 第一节 初期佛像的相容特征129-161
- 一、 三十二相的问题129-141
- 二、 像制特征141-154
- 三、 服饰和装束154-161
- 第二节 初期佛像的型制特征161-170
- 一、 古风药叉式立像161-165
- 二、 瑜伽修行“莲华跏趺”坐像165-170
- 第四章 佛像在秣菟罗最初的确立170-223
- 第一节 前偶像时代170-180
- 一、 舍利与造塔170-175
- 二、 象征物的艺术表现175-178
- 三、 “前偶像”时代的必然性178-180
- 第二节 秣菟罗地区的本土造像传统180-211
- 一、 土地精灵药叉180-191
- 二、 水精灵那迦191-202
- 三、 修行者耆那祖师202-211
- 第三节 “菩萨”铭造像的开端211-223
- 一、 初期“菩萨”铭尊像212-216
- 二、 “菩萨”铭的诸种说法216-218
- 三、 “菩萨”术语的由来和佛陀身份的证实218-221
- 四、 “菩萨”铭佛像向菩萨诸像的展开221-223
- 第五章 秣菟罗佛像起源的论证223-277
- 第一节 秣菟罗造像对中国的影响223-232
- 一、 从丰都 125 年佛像看佛像的秣菟罗起源224-225
- 二、 中国汉晋时期南方佛像的新发现225-231
- 三、 秣式风格在中国最初的传播231-232
- 第二节 犍陀罗初期佛像的本土元素232-252
- 第三节 阿玛拉瓦蒂佛像的秣式元素252-270
- 一、 南印度的历史和遗址252-254
- 二、 阿玛拉瓦蒂佛像的发展阶段254-259
- 三、 阿玛拉瓦蒂佛像的型制和相容特征259-262
- 四、 阿玛拉瓦蒂佛像跏趺坐法的溯源及传播262-270
- 第四节 秣菟罗佛像起源说270-277
- 一、 印度古风式的秣菟罗佛像270-274
- 二、 秣菟罗“神化”的佛陀理念的传播274-277
- 第六章 秣式佛像向笈多样式的演进277-280
- 一、 秣菟罗佛像的起源与混流277-278
- 二、 秣菟罗本土样式的复兴和向笈多样式的演进278-280
- 参考文献280-298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298-299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299-300
- 致谢300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春燕;;阿玛拉瓦蒂佛教艺术的分期与特点[J];美术大观;2014年02期
本文关键词:印度秣菟罗早期佛教造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21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32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