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黄大仙信仰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30 15:17
本文关键词:岭南黄大仙信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黄大仙信仰源起于晋代浙江金华,明末传入岭南后,逐渐成为岭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道教民间俗信之一。黄大仙信仰传入岭南后,与岭南社会和岭南文化有良好的交流互动,成功的地域化是它在岭南获得兴盛的重要原因。这同时也使岭南的黄大仙信仰与金华的传统相比较,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因此,现在学术界常用“岭南黄大仙信仰”这一名词指称黄大仙信仰在岭南发展的历史,以及所形成的地域特征等内容。 为什么黄大仙信仰在岭南会如此兴盛?本文首先回顾岭南黄大仙信仰从初传、到发展、乃至兴盛的历史,然后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它获得兴盛机会的原因。笔者认为,作为一种宗教,黄大仙信仰在岭南得以兴盛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它满足了岭南人信仰的需求,适应了岭南人信仰的特点。它又是如何去把握岭南人信仰的需求和特点呢?文章试图从三个“融入”去剖析,即岭南黄大仙信仰的地域化——积极融入岭南文化,成功实现信仰文化的本土化;岭南黄大仙信仰的现实色彩——积极融入岭南社会,具有敏锐的社会触角和强烈的社会关注意识;岭南黄大仙信仰的时代感——积极融入时代,把握社会转型契机推进道坛的现代化转型。 回答了黄大仙信仰在岭南得以兴盛的原因,文章试图提升一个层次,引入民族宗教学的视角,从汉民族信仰的角度切入分析黄大仙信仰在历史上得以长久保存和多次兴盛的原因。金华与岭南都是典型的汉民族聚居地,文章同样认为,黄大仙信仰把握住了汉民族信仰的特点,满足了汉民族信仰的需求是它多次得以兴盛的原因,黄大仙信仰身上因而也带有了典型的汉民族民间信仰的特点。笔者同样通过回顾黄大仙信仰发展的历史,从中归纳它鲜明体现汉民族民间信仰特点的特征,包括融合多种文化形式与内容、带上鲜明的地域特征和具备了模糊性的特点。 笔者认为,岭南黄大仙信仰研究最具价值的内容,就是要去找寻它兴盛的原因。而它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兴盛的原因追根究底要从宗教学的角度切入去分析。纵观前人研究成果,一方面是把握住“兴盛”这一关键词展开的研究较少;二是对兴盛原因的考究多追溯到成功的地域化,而未深入到宗教信仰的根本。因此,本文试在前人的基础上,把握这两个角度的内容展开研究,这也可说是论文的创新点之一。 1、皇帝封神在传统的汉民族社会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相比官方宗教与正统佛道,皇帝敕封对于民间信仰的发展有更显著的推动作用。而从官方的角度去看,皇帝封神也是官方对汉民族庞杂的民间信仰进行宏观调控的独特方式。而这种调控方式是由汉民族传统的社会政治背景和宗教文化背景决定了的,带有其民族独特性。 2、港台不乏有像啬色园这样成功实现现代化转型的佛道团体,考察它们成功转型的经验,慈善是实现转型的重要中介,通过发展慈善事业它们实现了道坛管理、传教模式的现代转型。从宗教团体到宗教慈善团体,慈善会否是促成传统佛道组织在新时期实现现代化转型的一条可能路径?慈善又能否带动宗教组织实现宗教观念和信仰文化等深层次要素的现代化转型?如果可能,宗教团体自身需要作怎样的调整?社会需要提供怎样的资源和环境?港澳台的经验,我们又能借鉴多少?啬色园的成功经验,无疑可以给我们启发。 3、慈善是一种社会资源,需要社会有意识地去培育,使之形成一种社会风气和习惯。随着中国的发展,社会并不缺乏做慈善的能力,但仍然缺乏培育慈善资源的意识和机制。历史上,宗教组织一直是社会慈善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大陆,宗教的敏感限制了宗教团体开展慈善活动的空间,这是一个遗憾。社会应该开放思想,挖掘宗教慈善资源的潜力,给予它们发挥作用的空间,这既能推动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也能促进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黄大仙信仰 岭南 民族宗教学 民间信仰 汉民族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933
【目录】:
- 摘要2-5
- Abstract5-10
- 绪论10-20
-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章的主要思路10-12
- 二、关于黄大仙信仰研究的文献综述12-16
- 三、研究方法16-18
- 四、论文创新点18-20
- 第一章 角度:民族宗教学视野下的汉民族民间信仰研究20-35
- 一、对"民间信仰"概念的说明20-22
- 二、中国特色的民族宗教学研究体系的建构22-25
- 三、汉民族宗教信仰的突出特点25-28
- 四、汉民族民间信仰与道教的亲缘互动28-30
- 五、针对汉民族宗教信仰特点,发挥民间信仰积极作用30-35
- 第二章 寻根:金华黄大仙信仰的历史与现状35-69
- 第一节 金华黄大仙信仰的源起与发展35-59
- 一、典籍文献记载的金华黄大仙信仰36-52
- 二、诗文吟诵记载的金华黄大仙信仰52-54
- 三、民间传说记录的金华黄大仙信仰54-57
- 四、精英文化与民俗传统互动造就的黄大仙文化57-59
- 第二节 金华黄大仙信仰的现状59-69
- 一、"黄大仙"被定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60-63
- 二、对"黄大仙"的挖掘集中为旅游开发服务63-66
- 三、金华"黄大仙"的复兴是岭南黄大仙信仰的反哺66-69
- 第三章 南传:岭南黄大仙信仰的发展历程69-165
- 第一节 岭南黄大仙信仰的形成71-90
- 一、赤松黄大仙传说的传入71-72
- 二、信仰形成时期的社会背景72-75
- 三、清末"三坛"的创立与兴废75-90
- 第二节 岭南黄大仙信仰的发展90-144
- 一、啬色园90-140
- (一)、战乱年代的艰难成长(1915年——1945年)91-103
- (二)、建设年代的蓬勃发展(1945年——1965年)103-117
- (三)、转型年代的锐意改革(1965年——至今)117-140
- 二、香港其他供奉黄大仙的道坛140-144
- 第三节 岭南黄大仙信仰的成熟144-165
- 一、广东黄大仙信仰的复苏与兴盛144-162
- 二、走向海外的黄大仙信仰162-165
- 第四章 兴盛:黄大仙信仰兴盛岭南的背后165-202
- 第一节 黄大仙信仰兴盛岭南的原因166-189
- 一、融入岭南文化——岭南黄大仙信仰的地域化166-173
- 二、融入岭南社会——岭南黄大仙信仰的现实色彩173-182
- 三、融入时代——岭南黄大仙信仰的时代感182-189
- 第二节 黄大仙信仰兴盛岭南的思考与启示189-202
- 一、黄大仙信仰为何得以长久保存及多次中兴189-196
- 二、从宗教团体到宗教慈善团体,是否是传统佛道实现现代化转型的一条可能路径?196-197
- 三、慈善是一种资源,需要社会有意识地去培育197-202
- 参考文献202-206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清单206-208
- 致谢词20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徐杰舜;汉族民间信仰特征论(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许桂灵;司徒尚纪;;粤港澳区域文化综合体形成刍议[J];地理研究;2006年03期
3 王健;;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新论——以两汉社会文化为例[J];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4 钱兴地;黄大仙传说与道教神仙观念的统一与偏离[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王健;近年来民间信仰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社会史角度的考察[J];史学月刊;2005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妙珍;黄大仙信仰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岭南黄大仙信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71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37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