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与岭南文化的适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30 16:10
本文关键词:禅宗与岭南文化的适应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作为一种异域文化,它与本土文化的沟通与适应非常重要。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而它的产生与传播的过程都离不开岭南这块土地。岭南文化的本我性与禅宗思想的意向性是二者适应性得以展开的内在因素。从康僧会的“正心度世,内圣外王”、求那跋陀罗的“安心为训,心印之源”、达摩的“佛心为禅,心意和合”,直至慧能的“觉性”之静——儒道一体、“本性”之净——人间佛土、“顺性”之境——心的宗教,这是以“心”为宗本与以“性”为禅音的适应性的展开,也就是围绕着“心性之辨”而展开。禅宗的意向性致思方式与岭南文化明于“人心”而漏于“礼义”的特质相结合,促成了禅宗的发扬光大。作为岭南人的慧能,在开创南宗顿教过程中又一定会吸收岭南文化的诸多特质。禅宗的核心思想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种极具功利色彩的成佛方式不追求烦琐的宗教仪式,不讲累世修行和财物的布施,也不主张念经拜佛,主张专门靠精神的领悟把握佛教义理,因此提倡“顿悟”成佛说。而在岭南文化中,儒家传统的义利之辨在这里影响甚小,利重于义的导向使得岭南的重商性特别突出。在地域上,岭南地接荆楚而远离中原,因而道家的向往自然、追求自由的风气对于岭南影响甚大。岭南地区是农业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兼容体,到了近代又是中西文化对话的平台。这种极具兼容性的文化对于禅宗的兴盛也至关重要,因为禅宗不仅要自度,还要度人。这种相互适应的融合模式,促成了禅的岭南化与岭南的禅化,并使禅宗的宗教色彩不再浓烈,形成了“泛佛论”或是“泛心论”的宗教形式。
【关键词】:岭南文化 禅宗 适应性 本我性 意向性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1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10-12
- 一、研究背景10-11
- 二、研究意义11-12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成果述评12-18
- 一、关于岭南文化及其特质之研究13-15
- 二、关于禅宗及其思想之研究15-17
- 三、关于禅宗与岭南文化的互动性之研究17-18
- 第三节 概念的厘定:适应性的内涵与外延18-19
- 一、适应性的内涵18
- 二、适应性的外延18-19
- 第四节 研究目标、方法及路径19-21
- 一、研究目标19
- 二、研究方法19
- 三、研究路径19-21
- 第二章 适应性发生的文化基础21-31
- 第一节 岭南文化的本我性:明于“人心”而漏于“礼义”21-26
- 一、本我性的存在前提:开放和合22-24
- 二、本我性的文化内因:近道远儒24-26
- 第二节 禅宗文化的意向性:基于“明心”而达于“见性”26-29
- 一、直指本心,无念为宗26-27
- 二、意向空间,生活世界27-29
- 第三节 本我性与意向性的会通:心性之辨29
- 本章小结29-31
- 第三章 适应性展开的实现方式(一):心为宗本31-40
- 第一节正心度世,内圣外王31-34
- 第二节 安心为训,心印之源34-36
- 第三节 佛心为禅,心意和合36-38
- 本章小结38-40
- 第四章 适应性展开的实现方式(二):性为禅音40-48
- 第一节“觉性”之静,儒道一体40-42
- 第二节“本性”之净,人间佛土42-44
- 第三节“顺性”之境,心的宗教44-46
- 本章小结46-48
- 第五章 适应性完成的意义指向48-54
- 第一节 禅的岭南化48-51
- 一、以“利”为导向,体用一源48-49
- 二、以“合”为旨归,融摄万法49-51
- 第二节 岭南的禅化51-53
- 一、体悟——自然之学51-52
- 二、直觉——生命之美52-53
- 本章小结53-54
- 结语54-56
- 参考文献56-5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9-60
- 致谢60-62
- 附件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立胜;现象学与禅宗合参[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2 周贵华;从“心性本净”到“心性本觉”[J];法音;2002年09期
3 李权时;论岭南文化的历史地位─—兼评“广东无文化”说[J];广东社会科学;1994年01期
4 徐奇堂;禅宗文化在岭南繁盛的原因[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年01期
5 一凡;“曹溪南华禅寺建寺一千五百周年禅学研讨会”召开[J];佛学研究;2002年00期
6 李华华;;清净心的殊途同归——神秀与慧能的心性论[J];江淮论坛;2006年01期
7 梁凤莲;岭南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视界[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缪方明;;禅宗人间佛教思想内在理路探析及其现代性审视——基于慧能学派的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12期
9 方国根;论陈献章心学思想的理论意蕴和特色[J];孔子研究;2000年02期
10 易行广;;佛教先传入广州所起的历史作用[J];岭南文史;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司徒尚纪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许桂灵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本文关键词:禅宗与岭南文化的适应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71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37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