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唯识”理论中的“名言”问题初探

发布时间:2017-05-01 03:10

  本文关键词:“唯识”理论中的“名言”问题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讨论的主题是关于唯识学中的名言,所谓“名言”广义地指一切和名称、语言相关的内容,包括诸如指称事物的概念(名)、概念所诠说的对象(相)、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义)、语言在认知活动中分别认知对象的作用、世俗层面的言说习惯等等。在这些议题当中,本文着重考察的是我们认知活动中的语言的角色、地位和发挥的作用。 本文主体部分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第二章讨论了名言在经验认知(现行)活动中的作用,但侧重点略有不同。第一章主要分析在现行的识转变中,认知对象通过名、相的作用显现出差异和分别,进而被构造成具有种种相状的现象世界;第二种侧重于解释语言势力,也即现行分别活动的“行相”促成了吾人对于认知对象的实在性的执着。第三章进入到经验认知的背后,分析潜藏在阿赖耶识中的名言势力(唯识学比喻为“种子”)是生成经验认知条理不乱、因果相续的原因,并且吾人依据各自阿赖耶识中“共相种子”的“相似”而预设了独立的外部世界的存在。第四章则转而分析,尽管语言是颠倒认知的因,但唯识学同样认为名言对于修道实践有着指引性的作用,此时的语言被特别称作“意言”。 唯识学的知识论和语言概念活动密不可分。在经验认知中,语言概念及其相状既是认知的对象同时也是使得对象自身呈现出千差万别相貌的原因。在经验认知中的这些语言功能长久地、不断地保留在阿赖耶识当中,使得在下一期认知发生时主体继续携带相似的相状。所以,虽然究竟而言每个人的感知对象都是不同的,但由于各自相似的八识和阿赖耶识的熏习,相互之间会产生持久的、相似的、共通的认知。不过,我们很容易错误地预设这些共同认知对象有客观的对应物,并且与我们的语言有本质的相应关系。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通过语言及其所传达的意义来把握正确的道理,进而观察到语言本身的局限性,转入唯识学宗教意义上的修行实践。
【关键词】:唯识(vijnaptimatra) 名言 行相(akara) 名言熏习(vasana) 意言(manojalpa)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绪论7-15
  • 第一节 问题意识与写作动机——从“唯识”(vijnapti-matra)一词谈起7-9
  • 第二节 本文议题与基本框架9-11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回顾11-14
  • 一 文献综述11-13
  • 二 相关议题研究回顾13-14
  • 第四节 本文写作进路与方法14-15
  • 第一章 假说(upacara)、相与识转变(vijnanaparinama)15-37
  • 引言15
  • 第一节 “相”与“假说”15-22
  • 一 《三十颂》初颂之对读15-18
  • (一) 原颂翻译15-16
  • (二) 文献之考察16-18
  • 二 “相”可能对应的梵文原词18-21
  • 三 “假说(upacara)”与“假立(prajnapti)”21-22
  • 第二节 识转变22-29
  • 一 “转变”的两种理解22-26
  • 二 《成唯识论》与窥基所传三种“识转变”说26-29
  • 第三节 分别、行相与名言29-35
  • 一 “分别”的内涵29-32
  • 二 相分与行相32-35
  • 第四节 结语35-37
  • 第二章 遍计所执性(parikalpita-svabhava)与名相37-54
  • 引言37-38
  • 第一节 唯识学对“名”、“相”的定位与遍计所执性38-40
  • 第二节 《大乘庄严经论》中的遍计所执相(parikalpita-laksana)和名言40-43
  • 第三节 《唯识三十论颂》的遍计所执性43-45
  • 第四节 《摄大乘论》中的名势力与所遍计45-49
  • 第五节 《三自性论颂》中的遍计所执性与名言49-53
  • 第六节 结语53-54
  • 第三章 阿赖耶识与名言熏习54-77
  • 引言54
  • 第一节 因转变和果转变54-57
  • 第二节 作为因转变的阿赖耶识(一切种识)57-66
  • 一 等流习气(名言种子)与分别自性缘起57-58
  • 二 分别自性缘起58-60
  • 三 名言种子(熏习)60-66
  • 第三节 阿赖耶识的果转变66-72
  • 一 内执受与主体之构成66-68
  • 二 外器世间与共相世界之构成68-72
  • 第四节 结语72
  • 附论:同时因果与异时因果72-77
  • 第四章 唯识的悟入与意言一兼论加行位“四寻思”与见道位“后得智”77-102
  • 引言77-78
  • 第一节 何为“意言”78-82
  • 一 作为能分别的意言79-80
  • 二 作为所分别的意言80-82
  • 第二节 资粮位中的意言82-85
  • 第三节 加行位中的意言85-93
  • 一 意言与四寻思(paryesana)85-88
  • 二 唯意言与唯识88-93
  • 第四节 结语93
  • 附论:见道位的无分别智与后得智93-102
  • 第五章 结论102-108
  • 第一节 全文总结与重点回顾102-105
  • 第二节 意义与展望105-108
  • 参考文献108-115
  • 后记115-11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林国良;;唯识思想前后期价值取向之重要变化——《解深密经》与《成唯识论》三自性理论比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周贵华;;再论“唯识”与“唯了别”[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周贵华;;唯识学中无分别智之亲证真如义——通过梵、藏文与奘译汉文进行的对比辨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03期

4 周贵华;唯识与唯了别——“唯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的再诠释[J];哲学研究;2004年03期

5 丹·鲁索斯 ,魏德东;二十世纪西方唯识学研究回顾[J];中国哲学史;2002年04期


  本文关键词:“唯识”理论中的“名言”问题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81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381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0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