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都思的翻译、学术与宣教研究
本文关键词:麦都思的翻译、学术与宣教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麦都思是新教来华传教士中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他上承马礼逊、米怜,继续其文字、出版事功,翻译圣经、设立印刷所、编纂字典、创办报刊,同时又能有所开创。本文的目的,是以麦都思的著述为基础,结合十九世纪的历史资料以及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分析麦都思的宣教、出版、圣经汉译与汉学研究活动。 麦都思采用适应性的宣教策略。他非常注重宣教的灵活性和策略性,这既有对马礼逊和米怜宣教策略的继承,也有因应具体历史文化语境的创新之举。他一方面通过广泛游历、巡游传教以传播基督教义。另一方面他撰写了一些世俗的和宗教的作品,他的世俗作品旨在提高中国人心目中西方文明的地位,塑造传教士的儒师形象,以为宣教铺平道路,但客观上起到了传播西学、启蒙民众的作用;而他的宗教作品或借用儒家典籍的文本形式来装载宗教的内容,以期把宗教文本经典化,或融儒家哲学词汇于布道文本之中,以减少宣教阻力。麦都思是一位集学术传教与巡游传教于一身的典型的学者型巡游传教士,他的宣教方式及作品对后来的传教士有着深远的影响。 麦都思在十九世纪的中文出版印刷史上几乎是一位无所不在的人物。他参与《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撰稿及发行,创办《特选撮要每月纪传》,照管《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停刊,创建、运营墨海书馆,主编《遐迩贯珍》。他还对推动西方印刷术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麦都思还是十九世纪圣经汉译史上的一位重要的人物。他前后共主译了四个译本。每一译本都渗透着他的殊异于同时代人的翻译理念;这种翻译理念是他睿智而富有远见的判断与思考的产物,同时也是他理性回应具体历史文化场域的结果。正因为他的超前的翻译理念,他的每一译本都能引领时代对圣经译本之需求。1837年出版的圣经译本《新遗诏书》,名义上是对马礼逊《神天圣书》新约部分的修订,但实际上是对新约的重译;此译本经稍加修改后就直接为太平天国所刊印。虽未获大英圣经公会赞助,但此译本仍在相当一段时间为在华传教士所采用,并对后来译本的术语影响很大。而“委办译本”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广传的文理译本,也是在“官话和合译本”出版之前最有影响力的译本。此译本优于《新遗诏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与麦都思前后期合作译经的中方译者的中文修养和所享有的翻译自由度不同所致。1856年刊印的麦都思所译的“南京官话译本”是中国近代第一本圣经官话译本,是麦都思在继《新遗诏书》和“委办译本”之后的另一体现其翻译理念的译本。此译本系由文理译本转写成官话译本,这种方法开辟了圣经汉译的新路径。“南京官话译本”是麦都思先见性的看到了官话译本价值的结果,同时其广传也和太平天国起义有关。此译本刊行后引起其他一些官话译本的仿效,在历史上曾一度大量发行,并为后来一些译本用作底本或参考译本。 麦都思是十九世纪前中期颇有影响的汉学家。他不仅有着非凡的语言才能,还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学家。他编纂字典多部,在语言学,尤其是方言学领域表现出突出的才华,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对后来的语言研究贡献很大。而且,他致力于翻译中国的典籍、方志等作品,为中国文化的西传做出了贡献。他的《书经》译本是第一本直接由中文翻译成英文的译本,并为随后的理雅各《书经》译本及1904年欧尔德(Walter Gorn Old)的《书经》译本做出了铺垫。 麦都思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倾向调和,这一调和态度既是对耶稣会士传教策略的赞同和继承,又是对中国文化及现实深刻了解、体认的产物。他在圣经汉译、语言研究、典籍翻译、文字宣教等方面皆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为中国了解西方及西方了解中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和一定的贡献,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清晰的印记。
【关键词】:麦都思 《圣经》 译本 出版 词典编纂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5.9;B975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3
- 导论13-31
- 一、研究现状述评13-25
- 二、文献资料25-29
- 三、研究方法、研究中的难点29-30
- 四、研究意义30-31
- 第一章 生平31-38
- 第一节 时代背景31-34
- 第二节 所受教育34-36
- 第三节 信仰抉择36-38
- 第二章 宣教活动38-89
- 第一节 传教士来华39-49
- 第二节 宣教经历49-71
- 第三节 宣教作品71-89
- 第三章 出版事业89-125
- 第一节 《特选撮要》89-101
- 第二节 墨海书馆101-114
- 第三节 报刊与印刷114-125
- 第四章 《圣经》汉译125-200
- 第一节 《新遗诏书》127-147
- 第二节 “委办译本”147-188
- 第三节 “南京官话译本”188-200
- 第五章 汉学研究200-230
- 第一节 汉典英译201-215
- 第二节 词典编纂215-230
- 结语230-234
- 参考文献234-262
- 附录一262-268
- 附录二268-269
- 致谢269-27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270-271
- 附表2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红;;从幼童启蒙课本到宣教工具——1823至1880年间基督教《三字经》的出版[J];史学集刊;2009年06期
2 韩南;段怀清;;作为中国文学之《圣经》:麦都思、王韬与“《圣经》委办本”[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韩南;段怀清;;作为中国文学之《圣经》:麦都思、王韬与“《圣经》委办本”[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预印本;2010年02期
4 容新霞;李新德;;从译者的主体性看麦都思的《尚书》译本翻译策略[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游斌;;王韬、中文圣经翻译及其解释学策略[J];圣经文学研究;2007年00期
6 司佳;;麦都思《三字经》与新教早期在华及南洋地区的活动[J];学术研究;2010年12期
7 沈国威;;理念与实践:近代汉外辞典的诞生[J];学术月刊;2011年04期
8 游斌;;王韬与中文圣经翻译[J];金陵神学志;2006年03期
9 段怀清;;晚清英国新教传教士“适应”中国策略的三种形态及其评价[J];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04期
10 文年;;《圣经》故事将全部搬上银幕[J];电影评介;198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红;杜国英;;俄语中的圣经成语研究[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徐_";;从《圣经》看门徒会的非基督教性质[A];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防范抵御邪教 促进社会和谐——中国反邪教协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平;;与神共在——海舍尔犹太教圣经观述评[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4 居阅时;刘阳;;解经的重要途径——植物象征义对《圣经》的解读[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任东升;焦良欣;;《天路历程》互文翻译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崔永杰;;论斯宾诺莎的《圣经》诠释学方法[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7 何建清;娄霓;;低碳建筑:边研究边实践[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8 王淑华;;《内经》与《圣经》[A];第三届中和亚健康论坛暨2009·亚健康产业展览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伯鼎;;林少华的翻译观及其翻译风格初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10 顺真;;康德的基督论[A];“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兴东;《编码以及网络空间的其他法律》:网络空间的圣经[N];计算机世界;2003年
2 杨正润;关于“日内瓦圣经”[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苏惠昭;书名的力量有多大?[N];江淮时报;2005年
4 李杨;人口学定量分析的“圣经”[N];中华读书报;2000年
5 缪哲;垂钓者的圣经[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罗雨泽;《追求卓越》:管理学中的“圣经”[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陈远;与连岳一起读《圣经》[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8 记者 王玲;6亿元打造圣经山景区[N];威海日报;2007年
9 阿江;传媒人的圣经[N];中国保险报;2004年
10 张锐 卢厚加;知名企业市场调查“圣经”[N];中国企业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立壹;麦都思的翻译、学术与宣教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2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陈惠;阿瑟·韦利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杜晓萍;十九世纪外国传教士所撰福建闽南方言文献语音和词汇系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曦;目的论视角的庞德翻译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7 郑海娟;贺清泰《古新圣经》研究[D];北京大学;2012年
8 卢静;历时与共时视阈下的译者风格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9 董江阳;现代基督教福音派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谢桂山;圣经犹太伦理与先秦儒家伦理之比较[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圣健;麦都思跨文化传播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2 赵路卫;麦都思与《圣经》中译[D];湖南大学;2011年
3 詹燕超;《遐迩贯珍》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程小娟;西方圣经文学批评史略[D];河南大学;2004年
5 王楙晶;虚枉的情歌 壮烈的悲剧[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6 陈岚;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圣经文化引入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贾海燕;D.H. 劳伦斯主要作品的圣经原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卓;日光之下,并无新事[D];西北大学;2007年
9 薛媛;尤金·奥尼尔与民族背景和宗教信仰[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赵军涛;雪莱与圣经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麦都思的翻译、学术与宣教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96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39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