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冷战初期的美苏外交研究(1945-1953)
发布时间:2017-05-01 22:08
本文关键词:宗教与冷战初期的美苏外交研究(1945-1953),,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宗教作为“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对人类社会生活,特别是对国家间政治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虽然“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放逐了宗教,但宗教并未远离国际政治的角力场。冷战初期,宗教在深刻影响美苏领导人思想观念、加剧国际关系“极化”的同时,也成为美苏两国实现外交目标的工具。反过来,美苏两国外交的“宗教化”与国际关系的“分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宗教,为宗教社会的内部冲突提供了新的载体和新的话境。 本文在利用FRUS、DDRS、DNSA、NIE、PPOTPUS、DBPO、《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等相关原始档案材料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国际政治学、外交学、历史学、宗教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学说,试图揭示美苏冷战的“宗教维度”,全景展示冷战初期美苏开展外交时对宗教资源的利用及其“异”“同”,以及作为双向互动的产物,美苏两国外交领域的“宗教博弈”又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宗教。 本文试图说明以下问题:(1)美苏两国虽然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迥然不同”,但两国都有着丰富的宗教遗产,并且领导人对宗教功能的不同认知会导致不同的宗教政策;(2)受冷战初期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宗教从一开始就成为美苏两国占领舆论道德制高点、制定外交政策的“路线图”以及实现外交目标的“粘合剂”,由此也导致了宗教团体的冲突与分裂,因此冷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场“宗教冷战”;(3)在重视权力、安全等“高级政治”的冷战时代,宗教虽成为美苏竞相争夺的冷战“武器”,但宗教在美苏的冷战冲突中只是起着推波助澜的“催化剂”或“助推器”作用;(4)宗教作为一种外交资源被美苏用于冷战博弈中,但与此同时,宗教也借助国家力量扩大了信仰版图。
【关键词】:宗教 冷战初期 美国外交 苏联外交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911;D871.2;D851.2
【目录】:
- 目录3-6
- 摘要6-7
- Abstract7-9
- 导论9-25
- 一、选题的缘起9-14
- (一) 冷战:“一场远未终结的辩论”9-10
- (二) 宗教:“威斯特伐利亚的放逐”到冷战后的“回归”10-11
- (三) 宗教“无用论”:国际关系研究对宗教的忽视11-12
- (四) 学术意义与现实观照:本研究的价值所在12-14
- 二、关于本研究的文献综述14-21
- (一) 宗教与外交研究综述14-18
- (二) 宗教与冷战初期美苏外交研究综述18-21
- 三、研究主旨、观点、方法、创新点及资料来源21-23
- (一) 研究主旨21
- (二) 主要观点21-22
- (三) 研究方法22
- (四) 创新点22-23
- (五) 资料来源23
- 四、篇章结构23-25
- 第一章 冷战前美苏两国的“宗教遗产”25-42
- 第一节 “天赋使命”:冷战前美国的“宗教遗产”25-31
- 一、“山巅之城”:殖民地时期的宗教精神26-27
- 二、“天定命运”:美国“大陆扩张”的宗教动力27-29
- 三、“基督使者”:美国“海外扩张”的宗教理念29-31
- 第二节 “战略资产”抑或“战略负担”?冷战前苏联的“宗教遗产”31-40
- 一、“战略负担”:卫国战争前的俄罗斯东正教会32-36
- 二、“战略资产”:卫国战争时期的俄罗斯东正教会36-40
- 本章小结40-42
- 第二章 冷战初期美苏外交的宗教战略及行动42-60
- 第一节 冷战初期美国外交的宗教战略及行动42-49
- 一、国际反共“宗教战线”:冷战初期美国外交的宗教战略43-46
- 二、“重点捕鱼”:美国建立国际反共“宗教战线”的行动46-49
- 第二节 冷战初期苏联外交的宗教战略及行动49-57
- 一、“第三罗马”:冷战初期苏联外交的宗教战略50-52
- 二、反“旧”反“新”:苏联建立“第三罗马”的行动52-57
- 本章小结57-60
- 第三章 宗教与冷战初期的美国外交60-84
- 第一节 “遏制”敌人:宗教与美国对“心脏地区”国家的外交61-67
- 一、美国对“心脏地区”国家的外交目标及策略61-65
- 二、东正教与美国对“心脏地区”国家的外交65-67
- 第二节 拉拢盟友:宗教与美国对“危险地带”意大利的外交67-76
- 一、美国对“危险地带”意大利的外交目标及策略68-71
- 二、天主教与美国对“危险地带”意大利的外交71-76
- 第三节 争夺“第三者”:宗教与美国对“边缘地带”泰国的外交76-82
- 一、美国对“边缘地带”泰国的外交目标及策略77-79
- 二、佛教与美国对“边缘地带”泰国的外交79-82
- 本章小结82-84
- 第四章 宗教与冷战初期的苏联外交84-115
- 第一节 培植“亲已者”:宗教与苏联对西方国家的外交84-93
- 一、苏联对西方国家的外交目标及策略85-89
- 二、俄罗斯东正教会与苏联对西方国家的外交89-93
- 第二节 巩固盟友:宗教与苏联对“卫星国”的外交93-104
- 一、苏联对“卫星国”的外交目标及策略94-100
- 二、俄罗斯东正教会与苏联对“卫星国”的外交100-104
- 第三节 争夺“第三者”:宗教与苏联对中东国家的外交104-112
- 一、苏联对中东国家的外交目标及策略105-109
- 二、俄罗斯东正教会与苏联对中东国家的外交109-112
- 本章小结112-115
- 第五章 异曲同工:宗教与冷战初期美苏外交的比较115-142
- 第一节 不约而“同”:宗教与冷战初期的美苏外交115-122
- 一、指导思想之“同”:宗教是一种外交工具116-117
- 二、主要目的之“同”:为本国外交提供“合法性”117-119
- 三、服务领域之“同”:舆论宣传领域119-122
- 第二节 两者之“异”:宗教与冷战初期的美苏外交122-128
- 一、地缘宗教战略之“异”:“全球战略”与“地区战略”122-124
- 二、宗教策略之“异”:“求同存异”与“求异存同”124-126
- 三、政府主导程度之“异”:美“弱”苏“强”126-128
- 第三节 “以史为镜”:美苏案例的启示128-139
- 一、重叠与交错:一国信仰版图与政治版图的画卷128-131
- 二、一国权力之源:教会之间的“依附”关系131-133
- 三、宗教:一种重要的外交资源133-137
- 四、“宗教外交”:一国增强“软实力”的可行手段137-139
- 本章小结139-142
- 结语 冷战:一场“宗教冷战”?142-149
- 一、冷战:一场美苏之间的“宗教对弈”143-144
- 二、冷战:教会之间博弈的“新舞台”144-146
- 三、宗教:冷战舞台上的“配角”与“主角”146-149
- 参考文献149-177
- 附录177-194
- 附录一、关于美国信息交流项目中道德与宗教因素的报告177-187
- 附录二、卡尔波夫致苏联人民委员会斯大林同志的报告187-194
- 后记194-19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刚;;宗教与国际热点问题——宗教因素对冷战后国际热点问题和重大冲突的深层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于群;;“特洛伊计划”——美国冷战心理宣传战略探微[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尤洪波;冷战期间美国对东南亚政策的演变[J];东南亚;2000年Z1期
4 张盛发;战后初期斯大林大国合作政策的结束[J];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05期
5 沈志华,张盛发;从大国合作到集团对抗──论战后斯大林对外政策的转变(根据俄国档案的新材料)[J];东欧中亚研究;1996年06期
6 张盛发;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判断和对策[J];东欧中亚研究;1999年01期
7 韩全会;浅谈俄苏时期的政教关系[J];俄罗斯研究;2004年03期
8 沈志华;;斯大林的“联合政府”政策及其结局(下)[J];俄罗斯研究;2007年06期
9 俞正梁;当代伊斯兰复兴思潮的发展轨迹与中国[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10 徐以骅;;宗教与当代国际关系[J];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02期
本文关键词:宗教与冷战初期的美苏外交研究(1945-1953),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97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39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