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华经》的角度解读莫高窟第285窟
发布时间:2021-10-19 09:35
在前期系列研究的基础上,从《法华经》的角度出发,对莫高窟第285窟壁画内容做了系统的解读,认为它们的思想基础就是《法华经》的"众生皆有佛性"的佛性观和"佛寿久远""佛身久远"的佛身观,而它们的功能就是为了营造"法华三昧禅"的禅修氛围。
【文章来源】:敦煌研究. 2019,(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莫高窟第285窟南壁一览
图2莫高窟第285窟南壁一览图1莫高窟第285窟平面图(引自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一)》第225页)①关于该窟的不同解读,参见拙著《北朝—隋时期敦煌法华图像研究》第三章“敦煌北朝‘二佛并坐’像与其他图像的组合”、第四章“敦煌北朝窟中的‘法华窟’”,甘肃教育出版社,2017年9月。禅窟上方壁面通壁绘《五百强盗因缘》和一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说法图,禅窟间壁面依次画四幅佛教故事画;北壁四个禅窟上方壁面通壁绘七铺佛说法图。其中西起第一铺说法图与南壁“二佛并坐”相对,说法图中的二佛分别坐于两个须弥座上,共有一对胁侍菩萨。东壁门两侧各画一铺形制完全相同的大型说法图。对莫高窟第285窟丰富的壁画内容的解读,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焦点。笔者亦曾先后撰文,认为本窟的壁画内容与《法华经》信仰密切相关①[1]。在此期间,也有学者陆续对笔者的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本文即是笔者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就第285窟壁画整体内容与《法华经》关系所做的进一步的说明。二《法华经》佛性观的形象诠释———南壁“二佛并坐”与故事画的组合莫高窟第285窟南壁自上而下大体分为三个部分,上部为一排共十一身手持乐器的伎乐飞天,中部自东向西通壁绘横卷式连环画《五百强盗因缘》故事画,西端绘释迦、多宝“二佛并坐”说法图一铺;下部开四个小禅窟,禅窟间的壁面上,自东向西依次绘有纵卷式连环画《化跋提长者姊缘》《佛度水牛缘》《沙弥守戒自杀缘》和《婆罗门闻偈本生》等四幅故事画。这五幅故事画的构图既有长卷横卷式连环画形式,亦有单幅画形式,其中,《五百强盗因缘》为通壁所绘,是整个南壁画面的中心,其余四幅绘于南壁下部四个小禅窟之间壁画上的故事画相对处于次要地位(
图3“二佛并坐”说法图莫高窟第285窟南壁2004年发表的《〈法华经〉佛性观的形象诠释———莫高窟第285窟南壁故事画的思想意涵》一文中,首次把它们作为一个组合来加以解读,认为这五幅分别出自四部不同经典的故事画之所以绘于同一壁面,是因为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即《法华经》“众生皆有佛性”的佛性观;同时,也形象地表达了《法华经》“持戒”“舍身闻偈”的修行观[2]。拙文发表后,一些学者也陆续表达了商榷意见。如赵晓星认为应该从这些故事画所依据的佛经原典去判定它们在洞窟中要表达的思想,她仍然认为这些故事画主要在于强调佛教的“戒律”,完整地展示了从五戒、沙弥戒、比丘戒到菩萨戒,乃至于到如来行的完整的佛教戒律的范畴。对于南壁西端的释迦、多宝“二佛并坐”说法图,她认为既是持戒的目的,也是遵守戒律后的成就证明[3]。因未见对这一推论的进一步论证,亦未见其他旁证材料,故笔者不敢苟同。又如李银广仅通过分析第285窟南壁《五百强盗因缘》和《沙弥守戒自杀》两幅故事画的画面表现特色及服饰变化后就认为南壁这五幅故事画是表现“弥勒三会”思想的观点,因为他对故事画面情节的识读,笔者亦难认同①[4]。我们知道,在《法华经》中,久远过去已经涅槃的多宝佛出现,以及释迦入塔与多宝佛“共坐说法”的目的是为了证明释迦所说《法华经》的“真实”和“佛身久远实成”的。在南北朝时期,法华经变这种艺术形式尚未出现,因此在佛教石窟和造像碑上,都以“二佛并坐”作为《法华经》的象征。笔者仍然认为,这五幅分别出自四部不同经典的故事画绘于同一壁面,实际上是围绕南壁西端所绘的释迦、多宝“二佛并坐”说法图来展开的,其要表达的正是《法华经》的佛性观层面和修行观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弥勒三会思想在敦煌壁画中的表达——浅析第285窟南壁故事画的“特色”之处[J]. 李银广,郭思瑶,长冈龙作. 华夏考古. 2014(04)
[2]试论法华判教思想对敦煌北朝—隋石窟的影响[J]. 张元林,魏迎春. 敦煌研究. 2008(05)
[3]《法华经》佛性观的形象诠释——莫高窟第285窟南壁故事画的思想意涵[J]. 张元林. 敦煌研究. 2004(06)
[4]炳灵寺石窟老君洞北魏壁画清理简报[J]. 张宝玺,李现,王万青. 考古. 1986(08)
本文编号:3444616
【文章来源】:敦煌研究. 2019,(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莫高窟第285窟南壁一览
图2莫高窟第285窟南壁一览图1莫高窟第285窟平面图(引自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一)》第225页)①关于该窟的不同解读,参见拙著《北朝—隋时期敦煌法华图像研究》第三章“敦煌北朝‘二佛并坐’像与其他图像的组合”、第四章“敦煌北朝窟中的‘法华窟’”,甘肃教育出版社,2017年9月。禅窟上方壁面通壁绘《五百强盗因缘》和一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说法图,禅窟间壁面依次画四幅佛教故事画;北壁四个禅窟上方壁面通壁绘七铺佛说法图。其中西起第一铺说法图与南壁“二佛并坐”相对,说法图中的二佛分别坐于两个须弥座上,共有一对胁侍菩萨。东壁门两侧各画一铺形制完全相同的大型说法图。对莫高窟第285窟丰富的壁画内容的解读,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焦点。笔者亦曾先后撰文,认为本窟的壁画内容与《法华经》信仰密切相关①[1]。在此期间,也有学者陆续对笔者的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本文即是笔者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就第285窟壁画整体内容与《法华经》关系所做的进一步的说明。二《法华经》佛性观的形象诠释———南壁“二佛并坐”与故事画的组合莫高窟第285窟南壁自上而下大体分为三个部分,上部为一排共十一身手持乐器的伎乐飞天,中部自东向西通壁绘横卷式连环画《五百强盗因缘》故事画,西端绘释迦、多宝“二佛并坐”说法图一铺;下部开四个小禅窟,禅窟间的壁面上,自东向西依次绘有纵卷式连环画《化跋提长者姊缘》《佛度水牛缘》《沙弥守戒自杀缘》和《婆罗门闻偈本生》等四幅故事画。这五幅故事画的构图既有长卷横卷式连环画形式,亦有单幅画形式,其中,《五百强盗因缘》为通壁所绘,是整个南壁画面的中心,其余四幅绘于南壁下部四个小禅窟之间壁画上的故事画相对处于次要地位(
图3“二佛并坐”说法图莫高窟第285窟南壁2004年发表的《〈法华经〉佛性观的形象诠释———莫高窟第285窟南壁故事画的思想意涵》一文中,首次把它们作为一个组合来加以解读,认为这五幅分别出自四部不同经典的故事画之所以绘于同一壁面,是因为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即《法华经》“众生皆有佛性”的佛性观;同时,也形象地表达了《法华经》“持戒”“舍身闻偈”的修行观[2]。拙文发表后,一些学者也陆续表达了商榷意见。如赵晓星认为应该从这些故事画所依据的佛经原典去判定它们在洞窟中要表达的思想,她仍然认为这些故事画主要在于强调佛教的“戒律”,完整地展示了从五戒、沙弥戒、比丘戒到菩萨戒,乃至于到如来行的完整的佛教戒律的范畴。对于南壁西端的释迦、多宝“二佛并坐”说法图,她认为既是持戒的目的,也是遵守戒律后的成就证明[3]。因未见对这一推论的进一步论证,亦未见其他旁证材料,故笔者不敢苟同。又如李银广仅通过分析第285窟南壁《五百强盗因缘》和《沙弥守戒自杀》两幅故事画的画面表现特色及服饰变化后就认为南壁这五幅故事画是表现“弥勒三会”思想的观点,因为他对故事画面情节的识读,笔者亦难认同①[4]。我们知道,在《法华经》中,久远过去已经涅槃的多宝佛出现,以及释迦入塔与多宝佛“共坐说法”的目的是为了证明释迦所说《法华经》的“真实”和“佛身久远实成”的。在南北朝时期,法华经变这种艺术形式尚未出现,因此在佛教石窟和造像碑上,都以“二佛并坐”作为《法华经》的象征。笔者仍然认为,这五幅分别出自四部不同经典的故事画绘于同一壁面,实际上是围绕南壁西端所绘的释迦、多宝“二佛并坐”说法图来展开的,其要表达的正是《法华经》的佛性观层面和修行观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弥勒三会思想在敦煌壁画中的表达——浅析第285窟南壁故事画的“特色”之处[J]. 李银广,郭思瑶,长冈龙作. 华夏考古. 2014(04)
[2]试论法华判教思想对敦煌北朝—隋石窟的影响[J]. 张元林,魏迎春. 敦煌研究. 2008(05)
[3]《法华经》佛性观的形象诠释——莫高窟第285窟南壁故事画的思想意涵[J]. 张元林. 敦煌研究. 2004(06)
[4]炳灵寺石窟老君洞北魏壁画清理简报[J]. 张宝玺,李现,王万青. 考古. 1986(08)
本文编号:34446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444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