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论阴阳五行之起源

发布时间:2017-05-04 09:01

  本文关键词:论阴阳五行之起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阴阳五行的起源,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热点,本文回顾了近一个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梳理了先秦史籍中有关阴阳五行的文献记载,着重探讨了阴阳五行产生的背景,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社会阶层。本文的主要论点是:春秋时期着眼天人之际的天道观念构成了阴阳五行兴起的社会思想背景;史官成为阴阳五行观念最早的实践者;史官的天文、历法、星历等王官之学构成了阴阳家的知识背景。 一、阴阳五行观念兴起的背景。本文首先考察了先秦特别是西周春秋时期天道观念的发展,认为在春秋时期流行的天道观念,着眼天人之际,从天象变化、自然灾异中推测人事的吉凶,已经具备了阴阳五行宇宙观的实质,阴阳五行的概念也在这一风气中逐渐丰富发展。 二、史官是阴阳五行早期的实践者。从西周到春秋时期,众多史官在其解释天道的实践当中,自觉运用着新兴的阴阳、五行概念,丰富着阴阳五行的内涵,对阴阳五行观念的发展成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周太史伯阳父当是史籍所载最早运用阴阳观念与金木水火土五行关系解释自然的人物。老子《道德经》集中阐述二元对立的辩证观念,第一次将“阴阳”概念提升为一对哲学范畴。史墨作为春秋时期诸侯太史的代表人物,运用阴阳、五行观念参与政事、占卜决疑。 三、史官的王官之学是阴阳五行家的知识背景。先秦时期知晓天道、主导天道观念发展的是史官,在“绝地天通”以后的文明社会之中,史官担负着沟通天人之际,解释宇宙解构、自然运行规律的责任,他们所拥有专门的官学知识,构成了后来阴阳五行理论的知识背景。以驺衍为例,其学说有“五德终始”与“阴阳主运”,前者以符应之说为背景,后者实质是一种历术,二者皆与史官之学有直接的渊源。驺衍的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传统的回归,也正因其建立在史官之学的牢固基础之上,所以才风行于世,引来众多的信仰与奉行者。
【关键词】:阴阳五行 阴阳家 史官 天道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B992.1;B21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6-23
  • 1.1 阴阳五行源起研究的价值与意义6-8
  • 1.2 近一个世纪以来阴阳五行源起研究综述8-19
  • 1.3 本文的出发点以及要解决的问题19-23
  • 第二章 阴阳五行的内涵23-32
  • 2.1 阴阳五行学说的大体框架23-28
  • 2.2 阴阳五行宇宙观的基本内容与特点28-32
  • 第三章 论春秋时期天道观为阴阳五行兴起的社会思想背景32-38
  • 3.1 春秋时期天道观与阴阳五行的关系32-34
  • 3.2 史官主知天道34-38
  • 第四章 论史官为阴阳五行早期的实践者38-44
  • 4.1 西周时期:周太史伯阳父38
  • 4.2 春秋时期:周史官老子38-39
  • 4.3 晋太史墨39-44
  • 第五章 论史官的官学知识为阴阳家的知识背景44-51
  • 5.1 再论“阴阳家出于羲和之官”44-46
  • 5.2 论阴阳家驺衍的理论皆以史官的官守知识为背景46-51
  • 第六章 结语51-54
  • 参考文献54-56
  • 致谢辞56-57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勇真;;水文化性别色彩探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张适;汉书像阴阳五行思想管窥[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1996年04期

3 许大海;"日神"精神与"阴阳五行"说——中西艺术设计文化比较[J];理论学刊;2005年02期

4 李英灿;元永浩;;儒家的社会规范与阴阳五行秩序[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王勇;;楚帛书的宇宙观与古代思想[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陈久金;;阴阳五行八卦起源新说[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6年02期

7 刘操南;《诗经》是阴阳五行之诗吗?[J];浙江学刊;1990年02期

8 蔡翔;咬文嚼字[J];文艺评论;1992年06期

9 赵天;试论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J];新疆社科论坛;1996年03期

10 金开诚;舒年;;对阴阳五行思想的诠释[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芳;;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中医学术理论寻根[A];中医理论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毕敦一;;阴阳五行实质与传统医学[A];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郭金隆;廖万柏;黄华轼;;中医学方法论本于阴阳[A];全国中医学方法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文理;谢武;;中医阴阳五行与企业竞争战略[A];全国第七届中医药继承创新与发展研讨会文集[C];2008年

5 孟凯韬;;《阴阳五行数学及其在中医学上的应用》简介[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6 桑振中;;阴阳五行与复杂性科学的思考[A];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孟凯韬;;阴阳五行的数学原理[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8 李勃峰;;养生运动与选择个体化[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李英华;;评董仲舒的儒学理论[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10 韩健平;;对于批判中医更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4:中医药的科学研究[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映照;《大易识阶》里的道[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2 梁福成 梁恬;阴阳五行模型与量子场论模型同构[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3 海霞;客观看待阴阳五行和易学[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4 张效霞;也谈“藏象”的含义[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5 赵国青;美妙的“鸡汤”[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6 记者 汪成明 徐贤飞;名字不能决定前途[N];浙江日报;2010年

7 张效霞;中药药性理论之由来[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8 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 张文静;中医是科学[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9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贾海忠;一二五之数与阴阳五行[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10 中日友好医院 贾海忠;中医三问[N];健康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华;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金身佳;敦煌写本宅经葬书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3 潘秋平;《淮南子》医学思想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4 徐月英;《黄帝内经》象数思维模式[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年

5 韩晶杰;《内经》情志相胜理论及其养生应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6 武月萍;血瘀证的危险因素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7 刘爱敏;《淮南子》道论探微[D];山东大学;2006年

8 郑政;奇经八脉治疗中风病的辩证思路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李铁华;阴阳五行与四大五蕴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英;儒家心性心理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南伟;论阴阳五行之起源[D];青岛大学;2006年

2 徐强;顺天应时之道[D];山东大学;2005年

3 毕晓乐;齐文化与阴阳五行[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窦福志;先秦文献中的阴阳五行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昊雯;《内经》饮食理论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林榕;中医的科学性问题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7 冯鹤;阴阳五行学说与秦汉大一统政体的形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年

8 何婧琳;《素问》“运气七篇”源流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年

9 洪相熙;韩国的传统色彩[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10 张显栋;试论董仲舒的天的哲学思想[D];西北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论阴阳五行之起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47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447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e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